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新闻与传播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产生了众多以事件为中心的网络舆论聚集,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网络舆论冲击效应乃至网络集体行动。文章对2003年以来的有关研究,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做了学理性的回顾与反思,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描述了有关研究的基本态势,分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各种范式,阐明大多数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并非社会危机,而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网络公共事件。不过,网络公共事件难以涵盖所有的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集体行动,必须建立开放多元的概念群,才能有效概括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并且从网络公关/网络营销、网络谣言治理、网络公共领域、网络与集体行动、网络与社会运动、网络与国家安全以及网络动员等多元的理论视域与研究领域出发开展研究,才能推动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切实进步,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6 年 07 期

字号:

       进入新世纪,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网络舆论不断壮大,产生了众多以事件为中心的网络舆论聚集,形成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网络舆论冲击波乃至网络集体行动。学界先后提出“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等多种概念,分别从公共管理、新闻传播、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视野展开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生气勃勃的研究局面。

       然而,其局限也不容忽视,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或停留在现象描述、举例说明的初级阶段,低水平重复;或思路不清,内容笼统,表述模糊,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与个人见解;或自说自话,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难以形成有效的学术积累;或忙个不停地提出应对策略,缺乏冷静而深入的学理探讨。尤其是其中的各种学理问题,更是盘根错节,头绪纷繁,难得要领。

       为澄清和改进有关问题研究的学术视野与研究路径,本文拟对围绕“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概念而开展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重新探讨这样几个学理问题: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是否科学?如果不科学,科学的概念或概念群是什么?2.如何评判被命名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这种网络舆论聚集行为的性质与作用?3.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来研究被命名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这种网络舆论聚集行为?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态势

       早在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题为“网络事件”的作品。1999年,计算机领域开始把“网络事件”作为研究对象。2005年,“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引起关注。2006年,“网络群体性事件”“新媒体事件”等概念出现在论文标题中。此后两三年间相继涌现一批相关概念,到2010年达15种之多。以有关概念作为检索词,按“主题+篇名+精确”方式进行“高级检索”,依论文标题中有关概念出现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的时间,可制成如下简表(见表1):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对某种事物或过程的抽象化而加以命名的。概念的产生既离不开事物或过程本身,更离不开人类的思维。正是人类的思维将某种理念赋予某个事物或过程,从而在思维形式与认识对象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产生内涵独特与外延明确的概念。因此,面对同一认识对象,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很可能导致不同的概念化方式与概念化结果。通俗说,各人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概念。表1列出的15种概念,大体上是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命名的结果。

       为证明此论,不妨对有关事实依据即论文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加以审视。由于有关论文数量庞大,笔者选取CSSCI期刊的相关论文来做统计分析。以不同概念作为检索词,按“主题+篇名+精确”方式进行“高级检索”,截止到2015年8月30日,在中国知网CSSCI期刊数据库检索到98篇论文,从中选取概念不同、论文数量较多、文中案例较多的论文,即“网络群体性事件”46篇、“网络事件”15篇、“网络公共事件”5篇,作为分析样本。根据不同概念的论文所列举或提及的案例在同类概念论文中出现的频次,依次分别取各前十位的案例,列表如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概念的论文共同使用的案例有3起,即邓玉娇案、“我爸是李刚”、“躲猫猫”事件,两两相同的案例有5起,即杭州飙车案、郭美美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孙志刚事件、抵制家乐福事件。三种不同概念的论文各自还有3-4起案例并不相同,主要是因为案例比较的范围较小,各自限定在10起以内,如果扩大范围,会有更多的案例相同。可见,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名异而实同,已成为学术现实。譬如,研究“华南虎照事件”的论文,标题中就有不同的概念,或称“新媒体事件”,①或称“网络舆论事件”,②或称“网络事件”,③或称“网络公共事件”。④有趣的是,同一作者同年发表的论文,正标题使用的是同一概念“网络事件”,副标题却分别使了“网络热点事件”⑤与“热点网络舆情事件”⑥两个不同的概念。

       概念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抽象概括而对认识对象加以命名而提出的,一旦明确提出,就对后续研究产生示范效应乃至心理定势,导致其认同者沿用这一概念来开展相应的研究,从而推动有关研究的不断丰富,甚至形成某种学术潮流。“网络事件”等15种概念产生后的学术研究是怎样一种发展态势呢?以不同概念作为检索词,按“主题+篇名+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高级检索”,截止到2015年8月12日,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出不同概念论文的发表情况(表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