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果证明了马英九政府惨淡经营近八年,并未令大多数台湾民众满意,而民进党声望却再次升高。虽然在次月的地方议会选举中国民党成功逆袭,但也无法扭转2016年大选后民进党再次执政的最终结局。如今,两党的政治实力、政策主张等正日渐相似。这也意味着近三十年来台湾地区政党政治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新常态,但也给两岸关系的未来及统一进程带来了新的危机。 一、台湾地区政党政治发展三十年及其特征 台湾从1987年7月14日开放党禁至今,除了国民党、民进党两大主要党派外,还有新党、亲民党、无党联盟等200多个党派,执政党由民选结果决定。台湾从威权体制到民主体制的转型总体上比较平和,在转型后仍保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并被视为“民主化的成功案例”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体制得以基本确立成型。 (一)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形成阶段 1.初步发展(1987-200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获得国际承认合法性的消失,国民党不得不转而寻求内部的合法性,试图改变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后来者与先来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这是国民党大规模本土化的基本动力。李登辉执政后,借蒋经国1987年“开放党禁”所搭造的本土化外壳②,大力推行台湾政治的“本土化”和“民主化”。一方面,他利用本省籍公民长期受压,盼望出头的心理,把国民党定位为“外来政权”,煽动省籍矛盾,并改变原有的“五权宪法”体制,实现了政权的“台湾化”;另一方面,在“去中国化”和“台独”立场上,他又利用和扶植以“台独”为纲领的民进党。他发表著名的“奶水论”,认为在实行“政党政治”的情况下,国民党这样的一个大党要有胸襟,要给民进党一些“奶水”③,让民进党能够长大,这样,“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才能发展。李登辉的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使他自己迅速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而且造成国民党内部数度分裂,严重削弱了国民党势力,同时对民进党的发展壮大也起着不可估量的关键性推进作用,为民进党2000年的胜选铺平了道路。李登辉也因此被称为“民进党的半个党主席”④。 2.长足发展(2000-2008年)。“2000年的台湾经历了一场政治变天”⑤,这一年,以“有梦最美,希望相随”和“干干净净、打击黑金”等口号打动台湾选民的民进党代表陈水扁上台,国民党在大选中一败涂地。这一结果彻底刷新了台湾政党政治变迁的历史,标志着台湾的竞争性政党政治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据台湾TVBS数据显示,在陈水扁就职满月时,其民意“满意度”达到历史最高的77%,“不满意度”只有8%,即便是在第一任期结束时,其“满意度”也仍然达到了43%,比马英九同时期的“满意度”还要高出23个百分点(见表1、表2)。民进党执政后,着力推行“台独”路线和政策,回避、否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否认“九二共识”,提出“一边一国论”,并提出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倡导“公投制宪”等等。这都导致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比较曲折。而因陈水扁推行的“法理台独”及行径不断遭受重大挫折,其本人也陷入内外交困的政治难局,甚至几次面临被逼下台的窘境。但尽管如此,2004年陈水扁不仅连任成功,而且在此期间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往仍在继续增强,两岸关系并未因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的执政而破裂甚至导致战争。最重要的是,民进党用八年执政的实际经验顺利化解了两岸的“战争危机”,大陆不会“一下子就打过来”,也大大缓解了台湾民众的心理隐忧。因此,民进党执政八年不仅积累了执政经验,也证明了自己有资格和有能力稳固政权,维持两岸“和平”现状。
事实上,台湾自1996年才开始实行最高领导人全民直选制度。1987年成立的民进党在不长时间内即取得政权,这本身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出乎民进党自己的预料。正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与有50多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相比,民进党缺乏足够的人才、经验和执政实力,虽然被有“换党试试看”心理的选民推上执政党的宝座,但是仓促上台的民进党在执政经验和执政能力上都与选民的期待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落差。⑥陈水扁执政一周年时,民众满意度比执政满月时大幅下挫36个百分点,而其中后期的贪污腐化和巨额洗钱案更是令民进党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意支持率在第二任期结束的时候跌到历史最低的13%(见表1、表2)。因此,2000年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的政权交替其实是一场政治意外。而陈水扁的连任除了“两颗子弹”带来的同情效应、国民党的分裂式微以及美国“以台制华”战略企图等因素外,也仅反映出台湾人心思变,选民期盼摆脱老化陈旧的国民党,希望民进党能根除国民党政府多年来的腐败。换言之,首次政党轮替并不意味着台湾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最终形成。
图1 陈水扁执政八年满意度趋势表 数据来源:台湾TVBS民调中心 3.基本成型(2008-2014年)。2008年国民党的重新执政实现了台湾地区第二次政党轮替。在马英九执政期间,台湾的经济建设有所发展,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也有所缓和。但是,面对台湾已经无法遏制的“本土化”浪潮和“民主化”趋势,在民进党的不断攻击之下,马英九通过改革国民党的组织系统和宣传系统,以及处置党产等自戕行为,继李登辉之后再次沉重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而马英九践行的“不统、不独、不武”、认同“台湾意识”、坚持“台湾优先”的“新中间主义路线”⑦客观上也把政党的“本土化”和台湾社会的“独立”思潮推向前进,而“去中国化”运动也蔓延成社会运动。这一切不仅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威望和实力,也使民进党有机会继续壮大。社会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非但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反而进一步陷入迟滞。台湾的蓝绿对峙、社会分歧、政治纷扰日趋严重,甚至绿营逢马必反,全社会族群撕裂。台湾TVBS对马英九执政七年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在其连任当年,“满意度”已经跌至20%,“不满意度”则高达64%,而在连任结束的前一年,台湾选民对马英九的“满意度”已经降至16%,比陈水扁同时期比例还要低。两相对比,民众对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执政满意度及其发展趋势是惊人的相似(见表1、表2)。这个结果也和台湾《联合报》的民调数据出入不大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