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在社会意识基础上组建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发展路径需要指向更高层次,紧跟时代步伐,全面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按照时代发展规律和社会主旋律,向社会公众提供精神食粮。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未因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妥善解决。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的诉求,公共图书馆需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成效,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质量,发挥其教育与信息服务功能,成为图书馆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内部控制工作,通过审计活动改善图书馆的管理素质,提高其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公共图书馆各个部门与分馆能够对有利要素进行更好整合,以强化图书馆的整体凝聚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 一、公共图书馆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信息与沟通 在对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过程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通常要发挥其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系统记录,能够逐渐建立起图书馆内部的控制管理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向图书馆内的相关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图书馆外的有关部门等,传递与图书馆内部控制相关的资讯,在彼此的沟通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借助这一系统,公共图书馆员工可以更为清楚地了解图书馆的控制制度和控制水平,了解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及时有效地与相关方面取得信息联系和交换信息,以便能够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时,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 (二)监督与审计 为了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绩效,通常要借助检查控制行为完成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监控。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其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关键。对公共图书馆的内部审计工作,借助监督控制环境的有效性,对图书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把控,将获取的信息及时向上级反馈,尤其是与执行结果相关的信息,能够协助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实现预期管理目标。 (三)环境与质量 对公共图书馆来说,控制环境指的是在对图书馆控制的过程中,对其建设与实施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相关因素的总和。这里面涉及到管理哲学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组织架构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手段和实践等。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需要形成现代管理观念和自觉进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把相关意识直接转化成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为其价值观的塑造和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实际上,伴随着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公共图书馆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最终会成为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其既定的战略目标。 (四)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公共图书馆最为常见的管理行为,分布在各个阶层和各个职能部门。在控制过程中,控制客体涉及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多个层面。在公共图书馆中建立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但能全方位、系统化地将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活动圈定在既定的监控范围之内,还能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的绩效。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公共图书馆会对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将面的控制和点的控制结合在一起,使内部控制可以发挥更好的效益。通常而言,公共图书馆的内部控制的点主要有部门的分工情况、人员的协调情况以及权利的分配情况等。 二、公共图书馆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空前发展,其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内部审计工作迟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部门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审计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信息化难度较大 随着公共财政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适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审计信息化系统软件不断涌现,但是因为不同种类的软件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使得审计工作信息化的难度不断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说,由于对不同软件开发商开发设计的审计软件无法做到全部熟悉,使得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审计所需数据接口的不一致性,导致所需的信息和所要上传的信息难以兼容,系审计流程层面上的信息和不同审计人员搜集到的数据关联性不强,给内部审计的完整性与有效性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内部控制缺位 因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较少有成型的内部审计体制,在独立的内审部门建设方面也明显缺乏经验。有些公共图书馆虽然有内部审计程序,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较多问题:一是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内部审计意识较差,未能形成内部审计的常态化思维。在业务发展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之间,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更倾向于前者,很多将管理人员放置在图书馆业务的前沿岗位,内部审计的预见性不足,当出现问题滞后再进行审计活动时,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严重影响审计绩效和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二是即便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系统化审计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欠缺,使得这些人员只能借助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图书馆的资金进行监督,无法借助计算机应用知识在信息化环境里从事审计工作,而这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很多公共图书馆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放在对财务运作的监督方面,有些图书馆还注重专业业务的运作和控制等。但是,很多公共图书馆的内审人员都不具有“独立性”,大多是由领导兼任,“内部人审计内部人”。这些人不仅不具备专业的财务和审计知识,也缺乏客观独立的审计意识和审计常识。这种内部审计方式在源头上就已经存在缺陷,对公共图书馆的审计监管也就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