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五代诸军州镇屯田营田的若干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玉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
文史哲

内容提要: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后期,诸军州镇系统屯田营田经历了长期的政策调整、经管体制变革及具体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期间的变化情形是十分复杂的,甚至多有反复和混乱,这从一个层面具体反映了唐王朝国家颓势下的整体混乱。但是,在复杂、反复和混乱的同时,也出现了屯田营田家庭个体农户化和屯田营田土地私有化的明显发展趋势,并在五代后周时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总结。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字号:

      官营国有的屯田营田是唐代国有农业的重要组成,包括诸军州镇系统和司农寺系统两个经管运营系统,并以前者为主①。唐初到玄宗朝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王朝国势蒸蒸日上的形势下,诸军州镇系统屯田营田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有着健全的管理经营体制和完备的律令制度,形成唐前期的典型形态。具体来说,尚书省工部及所辖屯田司是最高政令机构,负责政令制定和推行,尚书省刑部之比部司负责财务审计审核,御史台负责监督监察,诸军州镇军政行政长官负责具体组织经营生产。同时,《唐令·田令》对诸军州镇系统屯田营田制定有详明令文②。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唐后期,在王朝国势江河日下的颓势下,诸军州镇系统屯田营田的典型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演革,一直持续到五代后周才告一段落,先后历经约二百年的时间。

      学界关于唐代屯田营田的研究在20世纪已取得重要成果③,研究主题即是诸军州镇系统的屯田营田。不过,学术史著作《二十世纪唐研究》一书指出,20世纪“关于唐代屯田和营田的考察主要在其规模、区域、时期及目的与效果上”④。这一评论是准确和公允的。21世纪初,李宝通出版《唐代屯田研究》,该书是综合性的学术专著,但研究内容基本不超出上述评论所概括的范围⑤。总体观察,学界迄今对有唐一代屯田营田的政策调整、经管体制变革和生产组织形式演变,缺乏贯通性的考察和论析。比较而言,对于唐后期乃至五代时期相关变化情形的研究更显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对唐后期五代诸军州镇系统屯田营田的若干变化加以论述,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一、代宗朝宰相兼任“诸道营田使”的置与废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势达于极盛,疆域极为扩张,诸军州镇系统屯田营田随之发展到了有唐一代的顶峰。史载其时“凡天下诸军州管屯,总九百九十有二”⑥,数量多,规模大。而且,成效显著——“天宝八年,天下屯收者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关内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石,河东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万八十八石,陇右四十四万九百二石”⑦。当时京师长安西北和北部地区的形势更好,即所谓“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开元中,置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诸节度使以统之,岁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供糗粮,设监牧,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⑧,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唐朝军队在京西北广大地区构筑起了由驻军、屯田、监牧三位一体构成的坚固屯防体系,而屯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⑨。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河西、陇右军全军覆灭,京师长安随即沦陷。唐肃宗李亨趁乱抢班夺权后,迅速组织力量戡乱,部分安西、北庭驻屯军奉命东调靖难,朔方军也东进后继而南下参加平叛,开元天宝年间构筑起的京西北屯防体系轰然瓦解。吐蕃军队趁火打劫,乘势扩张,“数年间,西北数十州相继沦没,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⑩。京西北广大地区为吐蕃占领,唐朝先前在这些地区的大规模的军屯遭到了毁灭性破坏。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后果极为严重,唐王朝国运急转直下,朝廷威权遭到极大削弱。与此同时,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户籍制、府兵制也均已废坏,出现了严重的国家财政危机和政权统治危机。在如此险恶形势下,为了保障军队供给及缓和财政困难,维持政权统治,唐王朝除了恢复边防地区的部分军屯外,开始在内地诸道大兴屯田营田。

      代宗广德元年(763),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元载辞去所兼任的度支转运使,委之于刘晏,而“自加营田使”(11),就反映了唐廷加强屯田营田管理的明显意图。《旧唐书》卷一四六《于颀传》载:“元载为诸道营田使,又署为郎官,令于东都、汝州开置屯田。”可知元载自加的“营田使”,实为“诸道营田使”,其下还设有郎官,并在东都洛阳及其以南的汝州设置屯田。代宗时,薛珏迁楚州刺史、本州营田使,有所谓“先是,州营田,宰相遥领使,刺史得专达”(12)。这里,“宰相遥领使”指的就是宰相元载兼任的诸道营田使,“刺史得专达”是指州刺史负责本州营田并可直接向宰相汇报情况。代宗大历二年(767),张延赏“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13),又可知诸道营田使有副贰之设。

      元载以宰相之重兼任“诸道营田使”,总负责全国屯田营田,其下还设有诸道营田副使和其他属官,这就取代了唐前期由尚书省工部及屯田司总负责的体制,明显反映了大兴屯田营田政策的确立和管理体制的加强。

      这一重要的政策确立和体制变革,在李翰所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中也有清楚记载(14)。代宗广德年间(763-764),浙江西道观察使李栖筠派大理评事朱自勉组织屯田,取得显著成绩。大历三年(768),李翰撰文述其盛况。李翰在文中对广德元年元载兼任诸道营田使及嘉兴屯田经管运营情况有清晰记述:既记述了开始在诸道大兴屯田营田的大背景,即安史之乱以后“师将不立,人将不堪”的严重危局,也记载了代宗于“旰食宵兴”之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即“求古今令典,可以济斯难者,莫出乎屯田。广德初,乃命相国元公倡其谟,分命诸道节度观察都团练使统其事,择封内闲田荒壤,人所不耕者为之屯”。李翰所云“相国元公”显然是指时任宰相的元载,“元公倡其谟”指元载兼任诸道营田使,“诸道节度观察都团练使统其事”则指诸道节度观察都团练使兼任“本道营田使”(15)。李栖筠即是以浙江西道观察使身份兼任本道营田使的(16),他指派朱自勉组织的屯田,共有二十七屯,措施得力,经管有方,第一年的收入“数与浙西六州租税埒”,成效突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