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缺一”现象的动因定位和评价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丙甫,男,上海人,南昌大学教授,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句法理论和语言类型学,E-mail:lubingfu@yahoo.com(南昌 330031);丁健,男,浙江台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和现代汉语语法,E-mail:dingjianzj@163.com(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表达蕴涵共性的“四缺一”格局,可通过“可能性等级”和“两因素互动”去解释。就后者来说,要找到相关的动因却并不容易,其中有种种复杂的情况。并且,“四缺一”也可能是不止两个的动因造成的。本文通过一些个案分析“四缺一”的复杂性及相关动因的优选原则。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6 期

字号:

      一、两种蕴涵共性与两种解释

      当代语言类型学非常强调蕴涵共性(A现象蕴涵着B现象)。蕴涵共性首先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共性类型,从而大大丰富了语言共性的研究范围,加深了我们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继结构主义“最小差别对”(minimal pair)之后的又一种普遍描写模式。“四缺一”本质上也是一种“最小差别”格局:在两对各自具有“是—非”两个变量所构成的四个搭配中,只有一个不存在。事实上,四个搭配的其他三种结果(“四个全”、“四缺二”和“四缺三”)都没有理论上的价值(陆丙甫1989、2006)。

      以上所谓“缺(失)”的格式,指的是“非真”的不合格格式。从生成语法开始,语言研究不仅分析“以书为证”的合格语料,也同样重视不合格语料(通常是作者有意自造的)的分析。而蕴涵共性为不合格语料的利用提供了一种严格的分析框架,或者说发掘其价值的具体分析方法。另外,类型学的不合格形式,主要是指调查中没有发现的或极为罕见的形式。

      蕴涵共性有两种解释模式:“可能性等级”和“两因素互动”。两种解释都直接联系到功能分析,因此可以说,蕴涵关系的描写为功能解释提供了方便的基础。

      两种解释虽然都是功能性的,但逻辑性质完全不同,应该严格加以区分(陆丙甫、金立鑫2010)。

      1.1 用“可能性等级”解释的简单蕴涵共性

      用“可能性”等级解释的蕴涵共性是比较简单的,实际上所需要的描写并不是“四缺一”,用“两缺一”就够了。我们以Greenberg(1966:91)的共性25为例说明这一点。

      (1)Greenberg共性25:如果代词性宾语后置于动词,那么名词性宾语也同样后置。

      更明确的表达是“代词宾语后置于动词蕴涵着名词宾语也后置于动词,但反过来(即名词宾语后置于动词蕴涵着代词宾语也后置于动词)则不成立”。

      Greenberg(1966)用“四缺一的格式对蕴涵共性作了进一步形式化。这样,共性25可以表达为:

      (2)a.[前置代词宾语,前置名词宾语][Pro V,N V]

      b.[后置代词宾语,后置名词宾语][V Pro,V N]

      c.[前置代词宾语,后置名词宾语][Pro V,V N]

      d.*[后置代词宾语,前置名词宾语]*[V Pro,N V]

      这个蕴涵共性,可用可能性等级解释:代词的可别度比名词高,因此前置倾向比名词大;那么,前置倾向较大的代词宾语后置于动词,则前置倾向较小的名词宾语就更应后置于动词①。

      上述四分表中,真正能反映这个前置可能性等级的是搭配(2c)和(2d)。(2a)和(2b)中两种宾语的位置相同,体现不了前置可能性等级,完全是冗余的信息。根据描写简洁性的原则,就应该删去。因此,对于能用可能性等级去解释的蕴涵共性,只要一真(合格)一假(不合格)两个表达式就可以了。我们把这类蕴涵共性称为“简单蕴涵共性”,而把用四分表才能表达并且需要用两因素互动去解释的蕴涵共性,称为“复杂蕴涵共性”。

      有趣的是,“简单蕴涵共性”似乎也能用两因素互动去解释。Greenberg就是用“和谐”和“优势”这两个因素去解释的。不过,他的“优势”需要用“和谐”去定义(Greenberg 1966:97):

      优势的语序总可以出现,而与其相反的处于劣势的语序则只有在其和谐结构也出现时才会出现。

      注意这里所谓优势并不由出现率高低来决定,而是根据四分表上有一组为零这个因素来决定的。要找一个虽为劣势结构但出现率比优势结构高的例子并不困难。优势地位跟和谐的关系完全可以从这张带有一个零的表上机械地推导出来。构成零的那一组每一个结构都为劣势结构,并且两个结构之间相互也不和谐。

      “处于劣势的语序则只有在其和谐结构也出现时才会出现”,这句话实际也可以看作“优势”的定义。

      Greenberg(1966)认为,只有既不和谐又不是优势的语序搭配,即这种搭配(代词宾语后置而名词宾语前置),才是不合格的。

      但是,既然定义“优势”时用到了“和谐”的概念,那么,根据这两个概念的互动去解释蕴涵关系,本质上是种循环论证,并不能告诉我们任何新的信息。

      此外,后一种解释本质上只是用到了可别度等级;因为所谓“代词宾语有前置倾向”和“名词宾语有后置倾向”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就是说“代词宾语相对于名词宾语有更大前置倾向”(或说“名词宾语相对于代词宾语有更大后置倾向”),本质上用到的仍是(由可别度等级导致的)前置倾向等级这一“可能性等级”。何不直截了当用简单的两分表和可能性等级去解释呢?

      同样的理论和解释,可以用复杂形式去表达,也可以用简单形式去表达,而评价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简洁性。能用可能性等级解释的现象没有必要动用四分表。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冗余描写不但无必要,而且干扰思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