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作为一种审计查证方法,对取得关键性突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做好审计询问也是审计人员面临的难题,为解决此难题,可以从询问对象人手分析。大体来说,围绕审计核查的经济事项,可以把询问对象分为不知情人、知情人、违法违规嫌疑人三类,面对审计人员的询问,这三类人态度各异,有的积极配合,有的则消极应对。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接受询问时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如果审计人员能对询问对象的类型和心理状态进行细致的辨别,找准突破口,再采取有针对性的询问策略,将取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知情人的心理特点 知情人可能参与也可能没有参与过审计关注的经济事项,但他们对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运作等方面的违法违规情节,以及利益输送情况等幕后故事多少有所了解,有的还是决策、运作过程等方面的执行者,自己也涉嫌违规,也就是通常说的“污点证人”。从审计实践来看,一般知情人的心理类型主要有五种:第一种是“讲党性敢斗争”的心理,这类人责任感、正义感很强,敢于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第二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这类人缺乏正义感,与世无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第三种是“消极抵抗”的心理,这类人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不满意也不愿意配合;第四种是“畏惧报复”的心理,这类人想说又怕说,怕遭到违法违规嫌疑人及其同伙、亲属的报复;第五种是“袒护包庇”的心理,这类人可能自己身涉其中,或者是违法违规嫌疑人的亲属、同学、好友,出于保护家庭利益或者出于朋友间的义气而拒绝提供情况。 敢于揭露问题的知情人,其语言常表现为反映情况会比较直接,言辞激烈,但可能由于时间久远,记忆不太清楚,证言内容真假夹杂,表述缺乏条理和准确性,还需要审计人员进一步分析、梳理,并和别的证据互相印证;有“消极抵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畏惧报复”和“袒护包庇”心理的知情人,面对审计询问常常回答“我不知道”“时间长了,不记得了”,寻找各种借口拒绝反映情况,或者用谎言敷衍审计人员。 违法违规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违法违规嫌疑人是审计事项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核心角色,他们也有不同类型,有的是授意下属违规操作或者直接拍板的违规决策人,有的是关键违规环节的执行人,有的是被动配合获取不当利益的人员等。此类人主要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畏罪心理。这类询问对象深知自己的违法违规事实,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知道审计组绝不会无缘无故找上门来,一旦约谈就明白自己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暴露了,有害怕和恐惧的心理。 优势心理。这类人大多处于领导岗位,利用其身份以及工作的关系,建立起形形色色的关系网,这些关系网有的甚至足以成为询问对象的保护伞。基于这些因素,许多询问对象有一种优越感,虽然表面上对审计人员比较客气,但实际上并不把审计询问放在眼里。 侥幸心理。询问对象自以为能逃脱法律的惩罚,表现得很自信。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一是认为自己作案的手法隐蔽,审计机关拿不到证据;二是认为询问就是问个话,不外乎走走过场,“只要没有证据摆在面前,我就不开口”;三是认为自己人脉广,利用钱、权总可以摆平;四是认为自己和同伙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另外,由于审计机关缺乏强制性措施,更加助长了审计询问对象的侥幸心理。 戒备心理。这是一种防御性心理,询问对象对审计询问保持着高度的戒备和警觉。有的怀疑审计的动机,认为审计人员在向他套取情况;有的认为审计不会公正地处理有关问题,所以闭口不说;有的怀疑审计的核查能力,认为哪怕自己承认违法违规事实并且反映更多的情况,审计机关也没有能力查下去,自己反而可能成为被打击报复的对象。 违法违规嫌疑人不会轻易供述自己的行为事实,因为一旦供述,将面临财产和自由被剥夺、工作机会和名誉丧失等损失。同时,其内在良知也会引发因违法违规行为带来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对犯罪情节的隐蔽性和攻守同盟等的分析还会强化他们对抗的心理。综合来说,这些因素交织于内心让他们陷入冲突和焦虑,徘徊于供述与对抗的矛盾中。 审计询问策略的选择 (一)审计询问的总体策略 询问对象拒不反映真实情况,是因为其内心有一种或者几种心理交织在一起,这些顾虑形成一个或几个心理支点,成为他们对抗审计询问的心理依据。询问的总体策略,就是了解他们的心理支点并想方设法把这些支点解除,让他们发现配合审计是最好的选择,然后如实反映与审计关注经济事项相关的真实情况。具体来说,询问人员先要研究透彻与经济事项相关的国家法规、企业规定等审计评价标准,全面熟悉已取得的关于核查事项决策、资金流向、人员身份等内查外调的所有信息,再了解询问对象的工作岗位、性格、家庭等情况,分析其抗审的心理支点,然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和场合,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询问,迫使他们放弃心理支点,主动配合调查反映情况。 (二)针对知情人的审计询问策略 总的原则是,对知情人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询问前可采用交谈的方式,观察其性格特点,以便随时调整询问方法。在没有摸清楚对方的性格特点之前,最好不要涉及询问的主题。摸底的时候,多运用平和友善的语言,争取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同时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为转变抗审心理、如实反映情况创造条件。对于与案件线索无关的知情人,可以向他们宣传有关法律和政策,激发他们的正义感和爱国思想等,争取其积极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