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研究范式都是目标、问题、方法的统一,则修辞学的目标、问题、方法是什么?该如何统一?本文试图在回顾笔者历年探索基础上,构拟一个新的修辞研究,或者说语言运用研究的理论模型。 一、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目标、问题和方法 “修辞”这一词语在汉语史上出现很早,《周易》即有所谓“修辞立其诚”。不过,作为学科意义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如果以唐钺《修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标志,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当然,尽管只有区区不到百年,修辞学的著作已经远远不止千百部。只是,著述汗牛充栋,其研究的目标、问题和方法却还是大体保持着显著的共同特征: 就研究目标而言,中国现代修辞学声称的主要有:目标一,“认识修饰、调整语言文字的规律”;目标二,“认识语言艺术化的规律”;目标三,“理解语言美”;新近的有所变化,如目标四“修辞学如何与语法学的科学化接轨”;目标五,“修辞如何作为话语建构、文本建构并参与人的精神建构”等等。 根据以上目标,中国现代修辞学关心的主要问题就是:问题一,什么是修辞格?修辞格的结构与功能如何分析?问题二,什么是语体?语体如何分类?问题三,什么是同义结构?同义结构如何分析?问题四,什么是修辞学构式?修辞构式与语法构式什么关系?语法现象的修辞动因是什么?问题五,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如何建构,等等。 而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修辞学使用的最常见的方法有一般性的归纳法、统计法、演绎法,更有语言学常用的语义分析、语篇分析、语料库分析、认知分析、话语分析等等。 这些无疑都是有意义的,但这些“都有意义的”命题和概念如何才能联接?如何逻辑地联接?更进一步说这些是否就是修辞学尤其是当代修辞学的主要甚至是全部内容呢?对此,修辞学界有过零散的讨论,却并未获得普遍的共识。 二、当代修辞学研究目标的重新设定 学术既应该是社会需求的回应,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导引。那么,在当代语言生活中,社会向语言学尤其是修辞学提出了什么样的需求?语言学(修辞学)是否可能并切实回应这些需求?是否可能参与、推动甚至引领社会的发展呢? 我们以为,当代中国,最迫切的问题不是什么小说风格的界定、诗歌艺术的分析,也不是中小学课文主题与语言的解读,而是社会政治何以不断民主化,社会法制何以不断现代化,社会的经济活动何以规范化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个体何以有效地社会化,国际社会何以和谐地共存……那么,这些问题是否与语言就没有什么关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不仅是人的交际工具,是人的思维工具,更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运用的变化无疑既是社会变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变化的重要动因。 基于这样一种体认,我们需要重新设定修辞学的研究目标。这样,便有了以下的一系列目标: 目标1 以修辞分析为工具,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 目标2 以修辞分析为工具,推进法制建设的现代化 目标3 以修辞分析为工具,推进经济活动、大众传播、学术研究……的规范化 目标4 以修辞分析为工具,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目标5 以修辞分析为工具,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目标6 以修辞分析为工具,促进语言学内部相关的语法研究乃至其他学科的精密化 三、当代修辞学学术问题的重新发现 不同的目标产生不同的问题。依据上述一系列新的目标设定,我们便可能发现以往被遮蔽了的一系列新的修辞问题: 问题1 幽默是现代人格的重要标记,则幽默的特质到底是什么?“语言幽默”何以可能? 以往的修辞学著作对此几乎毫不关心,偶然有一二著作提及,如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也只是将其作为几十种修辞方式之一略略表过而已。对此,《幽默语言学》①发现:广义的幽默“与‘可笑性’大致相当”,狭义的幽默“则是一种灵气,是一种生动感、生命感,是一种对宇宙万物区而不隔的把握方式。表现在现象分析上,便是对‘异而不同、区而有隔、碍而不通’的社会观念的超越,‘化异为同’,‘化同为异’;是在社会、自然、意识的‘电位差’很高的事物之间所爆发出的智力的‘闪电’。正因为宇宙万物并非‘碍而不通’,你我他、人兽鬼、尊与卑、美与丑、彼与此……无不有相通相转之处,于是,表现在人生态度上,便是一种宽厚,一种宽容,嘲他不无自嘲,自嘲亦系嘲他,人与己、人与人、此与彼……,既然其‘性’有相通,持‘情’也就不必如水火不容。宇宙万物万性虽可相通相转,然而在此时此地此人,在一定的时空中,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中,又颇难以相通相转;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对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区隔’在根本上是‘超’而不‘脱’的,于是,表现在存在意识上,便是一种浸染悲剧感的喜剧。” 语言学重点讨论的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幽默,也就是“诉诸理智的可笑性”。这从社会结构来说:表现为自由的心灵和社会对于自由心灵的容忍;从心理结构来说,则表现为“期待扑空”“矛盾感知”“压抑宣泄”三类不同而又不无相关的过程;从语言结构来说,则表现为“岔断”“倒置”“转移”“干涉”“降格”“升格”六类不同的语言形式。 这一认识,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② 问题2 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则什么是谎言?如何识别谎言?“真话”是否也可能掩盖“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