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彙翻新及其動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俞理明,四川大學中文系,E-mail:yingchuan80@sina.com(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漢語史學報

内容提要:

把詞彙新質完全看作是為表達新事物新現象而產生,是片面的,因為詞彙新質中有相當的一部分表達的是已有的概念,是為已有表達形式的概念再造一個新的表達形式,這就是詞彙翻新。詞彙翻新是一種冗餘現象,它造成大量的同義形式,豐富語言表達,充分滿足交際需要。語言在應用中發展,表達者對事物現象的高度關注和强調,是導致詞彙翻新的動因。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5 期

字号:

      一、詞彙的變化

      對於語言本體,通常從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角度展開分析,其中,詞彙是最能直接感知的語言部分,也是語言中變化最多、最為活躍的部分。

      幾乎所有的詞彙學著作都肯定地說,詞彙變化或詞彙發展跟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社會發展導致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表達,引起或促進了詞彙的發展。詞彙為滿足對自然和社會變化的表達而發生變化,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反過來說,是否所有的詞彙或語言的變化,都是由於客觀外界事物變化的刺激,或者是由於新事物、新概念的發生而引起的?這就有待斟酌。

      詞彙的新成分,也就是詞彙新質,包括新詞和新義。從語言事實來看,確實許多詞彙新質都表達了社會新出現的事物或概念,但是,也有一些大家覺得很新的詞,它們表達的內涵其實並不新鮮。隨便找一個現時的詞語為例,“忽悠”一詞曾在短時間內迅速傳遍各地,是一個公認的新詞,但它所表達的內涵,却並非過去不存在、大家從來不提及的。不考慮色彩和語義上的細微差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我們可以找出一批意義和“忽悠”相同或相近的詞,比如:騙、欺、蒙、哄、詐、欺哄、欺瞞、欺蒙、欺騙、欺詐、蒙蔽、蒙混、蒙騙、蒙哄、瞞哄、哄騙、哄弄、糊弄,等等。

      語言有系統性,這種系統性會影響其中各成員的關係,引發各成員調整性的變化,比如複音化對漢語詞彙變化產生的重大影響。但是,作為基本的社會交流工具,語言的變與不變更多地取决於使用者的需求,即受制於語用實踐。那些没有現成的表達手段的概念,當然需要通過創用新的形式或借用舊形式以實現表達,但是,表達者也可能因為不滿於現有的表達形式而再造新的表達方式,這種為已有表達方式的概念再造新的表達方式,是一種翻新,它也通過創造新形式,或者在舊形式基礎上增入新義來完成。

      二、詞彙翻新

      詞彙翻新具有很强的語用基礎,詞彙翻新現象普遍地出現在古今語料中,是豐富語言表達方式的重要手段。

      王力先生《漢語史稿》第六十節以“概念是怎樣變了名稱”為題,討論了詞彙在意義不變的情况下形式的變化。受時代的影響,其論述著重强調社會的影響。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漢語史稿》中所舉的促成概念表達形式變化的社會影響,比如時代風俗和避諱、禁忌、避褻、委婉等等,都跟社會文化心理有關,帶有濃厚的主觀性,它們並不是自然或社會客觀現實變化的反映:事實已經存在且無任何變化,也已經有了明確的表達手段,但為了滿足某些交際中的心理需求或顯示表達者個人的態度,表達者放棄舊形式而創用了新的形式。

      除了受時代風俗影響的群體心理因素之外,表達者個人的求新求異意識,也促成了許多詞彙成分翻新形式的產生。人們在說話或作文時,出於避免陳詞濫調、張顯個性、展示自我、提高表達效果等方面的原因,在措詞上,往往不願意因襲流俗常語,也導致詞彙翻新。這種詞彙翻新,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變化或差異,並不在意詞內部的意義構成或詞與詞之間的意義區別。比如表示程度高的時候,除了單音的“甚”“極”“很”以及它們的組合形式之外,還可以有“非常、分外、格外、特別”等詞:

      唐·李德裕《昭義軍事宜状》:“其端氏城,是劉從諫近年修築,非常牢固。”

      唐·高蟾《晚思》詩:“虞泉冬恨由來短,楊葉春期分外長。”

      宋·侯寘《風入松》詞:“少年心醉杜韋娘,曾格外疏狂。”

      巴金《寒夜》九:“他走得很慢。身子搖搖晃晃,頭變得特別重。”

      雖然這幾個詞的取義都是“與眾不同、超出一般”,但表達者通過不同語素的組合,用相同的取義方式完成相同意義的表達,取得表達形式的個性或表達形式的差異。

      這種形式的變化,在漢語詞彙史上,有時顯得很極端。比如表示同類的人,有單音詞“儕、儔、匹、曹、輩、等、類”等等,它們來源不盡相同,但表示同樣的意義。在漢語複音化的過程中,它們又降級為構詞語素,互相組合形成了一大批同義的複音詞,出現在漢魏以下的文獻中:

      儕伍、儕類、儕匹、儕侶、儕倫、儕流、儕偶、儕等、儕徒、儕眾、儕屬

      儔伍、儔類、儔匹、儔侶、儔倫、儔輩、儔黨、儔比、儔亞、儔列、儔夷、儔似、儔與、儔麗

      等伍、等類、等倫、等輩、等儕、等曹、等儔、等比、等流、等列、等夷、等伴

      黨伍、黨類、黨輩、黨比、黨仇、黨伴、黨偶

      倫伍、倫類、倫匹、倫輩、倫儕、倫黨、倫等

      流伍、流類、流輩、流比、流亞

      曹伍、曹輩、曹侶、曹偶(耦)

      匹侶、匹儔(疇)、匹儕、匹群

      辈類、輩流

      有時,這類同義形式可能集中地出現在某一時期的某一類文獻中。在我們對東漢末期的佛教和道教文獻調查中,發現許多新產生的同義詞,其中超出十個以上的有三十多組,比如有關人的情緒的幾組詞:

      1.表示煩惱憂愁:愁惱、愁易、流熱惱憂、流惱熱憂、熱毒、熱惱、熱疲苦惱、熱疲悔惱、熱疲憂惱、熱憂疲惱、熱惱疲惱憂、惱憂、憂惱、憂悲苦惱、憂愁惱、憂苦惱、憂念想、憂悲惱、愁戚(見於佛經),患憂、愁毒、愁怖(見於道經)。

      2.表示驚恐畏懼:側息、周慞、情悸、怖懼(怖懅)、怖畏、怖惶、惶怖、畏怖、恐畏怖(見於佛經),怖悸(佛道並用),征營、怔忪、失氣、悸切、恐悸、怖惶、惶懼、惶栗、懼駭、不戰自栗(見於道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