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发展思想嬗变的历史进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福寿,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黄福寿(1962-),男,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原文出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基础上的“中国式”思考。毛泽东发展思想的嬗变,可以分为以“苏联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主动模仿、带有“中国特色”的积极探索、“模式固化”的僵化停滞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互动联系。毛泽东发展思想嬗变的历史进路表明,虽然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形成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16)02-0001-07

       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16.02.001

       毛泽东发展思想是建国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主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在中国的演变。从思想演进的历史进路看,毛泽东发展思想大致经历了主动模仿、积极探索、僵化停滞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互动关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是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针和方法以及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等的总称,它肇始于列宁时期,成型于斯大林时期,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1]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是苏联模式的本质反映,集中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思想。反思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深入研究和认识毛泽东发展思想嬗变的历史进路,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2]5。

       1 主动模仿——毛泽东发展思想的“苏联元素”

       新中国建立初期,主要在1949~1956年间,中国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新生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发展思想是主动模仿苏联模式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原本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包含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引申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在主动模仿苏联模式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发展思想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中。按照列宁的理论,在发展道路上,二战后的东欧各国在建国初期都有一段短暂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主义国家时期。按照列宁的理论,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就提出过过渡时期的思想,毛泽东认为,中国“将来民主共和国是第一步,社会主义是第二步”,“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长短无法确定,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而定。”[3]91-93毛泽东的思想后来集中体现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等著作中。毛泽东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而“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4]1256,“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4]1431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以临时宪法的形式体现在《共同纲领》之中。

       二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把通过实现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其核心内容,列宁认为,“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5]301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家工业化。如何“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4]1437,一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在工业化发展模式上,毛泽东曾一度采取“通过发展私人资本主义轻工业积累资金”[6]7的模式,但毛泽东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重工业优先”原则。在国家“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体现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中,即“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在十多年中(从1921年开始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7]706

       三是以农业合作化推动农业集体化的思想。“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对科学的累进的应用”[8]912,这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曾包含给予小农经济以一定的生存空间的想法,但事实上,到了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则主张通过以集体农庄为核心的集体化运动消灭小农经济。据此,毛泽东也主张通过推进农业合作化经济,并以此作为引导个体农业走集体化和社会化的道路。早在1927年,毛泽东就提出,要以合作社的形式“帮助农民消灭在农业中所发生的资本主义的倾向”[9]210,经过苏区、边区、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日趋成熟,并以此推动了中国1952~1956年全国范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四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的思想。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按照共同的计划调节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结束无时不在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动荡这样一些资本主义生产难以逃脱的劫难”[10]60,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生产的基本设想。列宁认为“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的、力求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的建设,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11]18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经济看成是“最统一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12]122,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毛泽东计划经济思想经历过由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的一个过程。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毛泽东就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一部分,他在1949年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指出,以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不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是极端错误的,同时他又指出,“经济计划性问题,必须十分慎重。新民主主义经济不能如社会主义那样高,有几分就行了。”[13]5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毛泽东曾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14]143的思想,但是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恢复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苏联模式的影响,使毛泽东改变了想法。“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实行计划经济”,“这是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经验早已证明了的。”[15]3021953年初开始,中共中央开始集中学习列宁、斯大林等人论述,中央“所列出的著作基本上涵盖了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般理论框架。”[16]273-274可以说,毛泽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是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通过突出国家计划和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以集中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确保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