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讲,审计干部工作满意度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来源于审计干部对审计工作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之比。也就是说,“满意”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满意是对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界定尺度。审计干部的需求被满足时,便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应,称为满意,进而会努力勤奋工作,服从领导安排;否则体验到一种消极的情绪反映,称为不满意,可能会出现推脱、懒惰,甚至抵触等现象。 工作满意度分类 工作满意度是审计干部对工作及其工作环境等多方面感受的集合,其满意度不仅包括对工作任务本身,还包括对工作环境的态度和感情反应。具体包括对工作背景和工作团队的满意程度。 审计干部对工作背景的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办公场所的环境与设施的舒适程度;工作时间的合理程度;休假、出差、加班等制度方面的满意程度;晋升机会与福利待遇的公平程度;学习进修的收获程度。 审计干部对工作团队的满意程度,主要体现在:上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对工作的支持力度;同事之间的理解程度、尊重程度、协作程度;下属职工的领会程度、执行力和沟通顺畅程度;审计机关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财务信息的开放与共享程度。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效率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一定是正相关。所谓正相关,是指工作满意度高时,工作效率也高。当审计干部沾沾自喜于良好的业绩,感到心满意足时,虽然满意度很高,但是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效率会随之下降。如果审计干部对工作状况不满意,但是在严格的考核指标与压力下,即使工作效率依然很高,持续时间也不会太长。如果审计干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领导赏罚不明时,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会同时低下,还可能导致辞职率的上升。完成重大审计项目,审计干部的业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此时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效率都呈现出高效率状态。 工作满意度考量 考量是指思考衡量,本意是对一件事情反复斟酌、反复推敲、不断考虑,对事态的进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对审计干部工作满意度的考量,一方面是审计干部如何提高自身满意度;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如何为审计干部提供较好的环境,通过提高每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工作质量。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审计干部更喜欢审计机关能为他们提供重大审计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审计工作中有一定的自由度,并能得到关于审计结果的及时反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更有吸引力,更能发挥人的潜能,但是,挑战性要适度。挑战性弱的工作使人感到厌烦,但是挑战性太强以至于难以完成的工作也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严重的还会产生恐惧感。在适度挑战性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感到愉快和满足。 公平的报酬与机会。审计干部希望分配制度和晋升政策公正、明确,并与他们的期望一致。当报酬分配建立在合理的工作要求、个人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基础之上时,就会提升工作满意度。但需要提醒的是,审计干部并不只是为了钱而工作,报酬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公平的感觉。审计干部也同样追求公平的晋升机会,晋升为审计干部提供的是个人的成长机会、更多的责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如果审计干部认为晋升是以公平和公正为基础的,他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升工作满意度。 良好的工作环境。审计干部对工作环境的关心,既是为了个人基本的舒适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干净温馨的办公环境、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独立的午休空间和午后的茶歇交流时间等,可以令审计人员愉悦地投身到审计工作中。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多数审计干部而言,工作还满足了他们社交的需要。因此,友好、善意、相互帮助的同事关系会提高审计干部对工作的满意度。领导的行为也是决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当审计干部的直接主管领导是善解人意、友好的,对好的绩效提出表扬,倾听干部的意见,关心干部的个人成长和生活时,审计干部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提高。 相匹配的人格特性与工作性质。审计干部的人格特性与职业的高度匹配能给个体带来更多的满意度。因为当审计干部的人格特性与所选择的审计岗位相一致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有能力适应工作的要求,并且在这些工作中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而这些成功使他们从工作中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富有成就感。审计干部主持的重大审计项目、查处的大要案线索、主持的重大课题研究、参加的联合国相关项目审计、获得的各种荣誉等成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干部对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自我提升 “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审计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得与失、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审计人员应做到“眼睛要看透彻、心中要想明白”。知足常乐,常怀感恩之心,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度才会大大提高。《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告诉我们: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白无穷欲望带来的后果,及时终止自己的欲望而免遭损失和灾难,只有这样才会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而不是把快乐定义在所得到和所满足的欲望上。隋朝大儒王通(号文中子)在其所著的千古绝学《止学》中留下了警世名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谋。”“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止学》是一门关于“在什么地方该停下来”的学问,它告诉我们,水满则溢,月圆则缺,所以要适可而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