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6)3-005-06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6.03.001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人类所依赖的传播媒介都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无论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或大众传播。尽管数字化时代出现了互联网和手机这样的新媒介,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们也并没有改变“信息传播必须依赖特定媒介”这样一个事实。 而新一轮技术浪潮,将使得“媒介”与“非媒介”之间的界限淡化、模糊,未来甚至会消失。一个万物成为媒介的泛媒化时代,正在到来。 一、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泛媒化的三个关键 对于未来的媒介发展来说,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技术,至关重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为IOT)意为万物相连的互联网。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凯文·阿什通(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早期的物联网主要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在中国,1999年也提出了与其相似的“传感网”概念。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并扩展了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 今天业界所说的物联网主要指,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 通俗地说,物联网意味着“万物互联”,只要需要,各种物体都可以联上网,对这些物体的控制也就变得更为直接、直观。各种物体可以“告知”自己的状态,并且通过网络将这些状态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人或物。人们对于物体的状态、动态的监测变得容易,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将更为全面、及时,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控制、管理也将变得更为智慧。 这也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可能:装有传感器的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递者,有些物体还可能成为信息的呈现终端。而在身体上安装了各种传感器的人,也将终端化。 而在物联网技术试图赋予物体智能之前,人工智能技术早就开始探索如何赋予计算机一定的智慧。 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是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以便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尽管人工智能听上去很高端,但今天的用户已经在越来越多地与它们打交道,很多手机里的智能助理,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等,都有人工智能技术成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未来人与终端的交互也将越来越回归“自然”。 但人工智能对于未来媒介的影响不只是人机交互方面。美国学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认为“人工智能将激活惰性物体,就像100年前电力曾经做到的那样”,他还指出:“我们以前曾将一切东西电气化,现在我们将让它认知化。”[1]让一切东西认知化,这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意味着物体的媒介化。 物联网着力于让物体产生传感能力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智慧,而人工智能则是着力让计算机产生智慧,但今天这两者在某些方面正在交叉、融合。智能物体往往是这两者的结合。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目标要得以实现,还离不开“云”技术。 从技术上看,云计算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而从商业上看,“云计算”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例如,用户可以利用网络服务器(也就是所说的“云”)而不是自己的个人电脑完成文档处理、图像处理、视频编辑等工作,这样不必不断更新自己电脑中的软件和硬件便可以享受到性能不断优化的服务,而且终端的性能也不会成为人们获得相关服务的障碍。 与云计算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云存储”,这里的“云”同样指的是互联网上的公共服务器。云存储不仅可以节省个人设备里的存储空间,也便于信息的共享和同步。 云计算可以使许多过去需要依赖个人终端完成的工作转移到网络中,由网络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来完成,终端本身的性能要求由此下降,因此,更多的设备可以成为网络的终端,这是万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物体媒介化:泛媒化的基本表现 物体的媒介化,主要是靠安装在其上的传感器,或者物体本身的智能化。 1.信息采集者、加工者、中介者与终端:“媒介化”物体的多重角色 作为媒介的“物体”,其角色将是多重的:物体可以成为信息的直接采集者,其中一些智能物体也将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它们也可能直接向其他物体或人发布信息,或作为中介者,进行信息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