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10 一、“解困新闻学”:对新闻实践现状的回应 随着网络媒体兴起,美国犹他州《犹他新闻报》(The Deseret News)危机重重,2010年甚至解雇了43%的员工。然而截至2013年2月,它已经成为全美发行量增长第二快的报纸,发行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5%。①《犹他新闻报》解困,要归功于其引进的一种新型报道理念——“解困新闻学”。 “解困新闻学”(Solutions Journalism,简称SoJo)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ornstein)2008年提出的。他针对“现在的青年消费者对媒体的信息超载和让人不满的新闻实践感到无能为力”②的现状,提出“解困新闻学”。他指出,“‘解困新闻学’是致力于解决问题而并非只是发现问题的新闻报道。它倾向于报道那些对社会问题做出了成功或失败回应的事件”。解困新闻学“不仅关注什么方案是有效的,而且它会基于证据和事实来说明该方案如何有效、为何有效。换言之,它注重问题是怎么被解决的。”③ 2008年,伯恩斯坦创建了探矿者网站(Dowser Media),旨在“支持新兴的、对解困新闻学实践感兴趣的学生记者”。④不过,该网站创办以来关注度并不高。 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理念,伯恩斯坦与另外几名记者于2011年建立了“解困新闻学网络”(The 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简称SJN),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将‘解困新闻学’这一实践方法进一步合法化并进行推广,促使新闻报道更加严肃、负责地对待社会问题。”⑤自建立以来,SJN不定期推荐成功运用“解困新闻学”报道新闻的范例,同时设立“解困新闻学基金”,就一些有意义的项目为记者、编辑和新闻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自此,“解困新闻学”不再默默无闻,更多记者和媒体开始参与到对该理念的探讨和实践中,⑥在效益和口碑方面也获得了成功。据SJN情报总监Rikha Sharma Rani估计,现在美国有大约20~30个新闻编辑室在运用“解困新闻学”方法,BBC、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等海外媒体也在尝试,他们中90%是传统媒体。少数新媒体也有一定这方面的实践,如POLITICO.com和雅虎新闻(Yahoo News)等。 二、新闻专业主义与理念创新的平衡 关于何谓“解困新闻学”,2015年1月,SJN曾为“解困新闻学”下了一个官方定义:“严格而令人信服地报道对社会问题的回应”的新闻。⑦ 而清华大学史安斌教授等认为,一般而言,“解困”型新闻应具备以下一些要素:(1)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充分表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意见;(2)阐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执行情况及局限性;(3)紧扣公众利益,服务于公众福祉,区别于带有浓厚公关色彩、以说服公众为目标的“倡导”式新闻(advocacy journalism);(4)聚焦于社区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非仅仅突出领袖人物和精英阶层;(5)行文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避免长篇大论、术语成堆。⑧ 本文将“解困新闻学”的定义更加具体化,认为:“解困新闻学”是“报道某些组织、机构、个人为解决某社会问题所实施的解决方案的具体的解决过程的一种新型报道理念”。其核心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解决过程的呈现”,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供具体方案提升受众作为‘决策者’的行动力”。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解困新闻学”的特征,笔者对SJN上69篇范例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⑨以更细致地进行梳理。
(一)报道主题:直面社会问题,侧重解决方案 “犯罪”“贫困”“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是“解困新闻学”的核心议题,也构成了SJN范例报道主题(见表1)。譬如在“住房”问题中,记者对“流浪者”这一边缘群体给予特殊关注。流浪者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成了美国社会的顽疾:伴随着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运动,是流浪者人数的激增。⑩现如今,芝加哥某商业区仍然存在流浪者云集的“流浪岛”(Homeless Island)。 类似主题凸显了“解困新闻学”对于“社会机制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的重视(见表1)。(11)前者指经济、教育、医疗等宏观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此类报道往往关注政府政策制定实施的效果与革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角度;“生活质量问题”则正好与之相对,更关注宏观社会因素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居民收入、住房、生活环境和技术等方面,此类社会问题的报道主要从公众的角度进行探讨,宏观着眼微观落脚。 应当说,这些社会问题通常也是传统新闻报道的焦点,但“解困新闻学”报道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传统新闻报道通常只关注社会问题本身,围绕新闻的六要素展开叙述;而解困新闻学则在客观叙述六要素的同时,着力凸显“How”,即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