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观众早已熟悉和适应了一种特殊的电影技巧: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主观”运动镜头,似乎镜头代替了眼睛,令观众感觉到自己离开地面漂浮,且跟随镜头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穿行、运动、飞舞和漫游。这样一种镜头被称为“幻影之旅”(phantom ride),它带给人们一种“被推动”的“超现实”体验。瑞恩·库克(Ryan Cook)曾将“幻影之旅”镜头定义为: 早期电影中的“幻影之旅”是一种运动镜头,它将摄影机放置于一个运动的交通工具的前方(或后方),拍摄出旅客的眼睛所捕捉到的画面。然而,“幻影之旅”是一个具有边框的镜头,观众往往看不到交通工具本身,于是它给人一种超自然的推动感。① 电影学家汤姆·甘宁(Tom Gunning)则认为,“幻影之旅”作为一种美学镜头,通过呈现一种运动的画面,将观看的“地方”和“动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凸显了电影的“视觉”和“运动”两种特性②。作为一种特殊的镜头技巧,“幻影之旅”是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形式的独特语汇之一。 迄今所知,最早的“幻影之旅”镜头出自英国“布莱顿学派”的电影大师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于1899年拍摄的电影《隧道里的吻》(The Kiss in the Tunnel)。在这部影片里,导演将摄影机放在向前行驶的火车头上,于是拍下了一段幻影般的移动镜头。这一镜头在叙事上并不突兀,因为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对男女在行进的火车上打情骂俏的故事,因此影片中两组镜头(火车内的固定全景镜头和火车外的“幻影之旅”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与切换符合人们的认知逻辑。然而,即便如此,这一镜头所带来的超现实感还是令很多观众为之惊叹。紧随其后,很多以旅行为故事题材或契机的电影都使用了这样一种镜头方式。 在世界电影史上,经由不同导演的创造性运用,“幻影之旅”衍生出多重意涵。例如在电影《雏菊》(Daises,1966)中,“捷克新浪潮”的女导演希蒂洛娃(Vera Chytilová)将摄影机放在火车的后方并对镜头进行了处理,于是拍摄出一种色彩对比强烈的波普艺术式“幻影之旅”,再现了两名神经质女孩的主观精神世界;而在电影《浩劫》(Shoah,1985)中,法国导演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将摄影机放在当年运送犹太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铁轨上,因此“幻影之旅”既有“幽灵”或“鬼魂”的特定隐喻,又具备道德倾向;再如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在《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的结尾处运用了“幻影之旅”,穿透宇宙五彩之光的镜头象征主人公的意志或精神的历程。除此之外,电影史上还有很多重要的“幻影之旅”镜头,不同的导演运用各异的创意,为这一镜头赋予了不同的美学意涵。 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镜头或拍摄方式,我们应如何把握其美学特征和视觉意义?本文试图从流动(mobility)、穿行(penetration)和沉浸(immersion)三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探讨“幻影之旅”镜头所具有的运动性、变化性、开放性和情感性特征。尤其是,本文借由探讨“幻影之旅”所具有的“沉浸”式美学,思考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于电影“透明幻象”(illusions of transparency)的定性,初步探索空间和影像之间非再现的“体感”式关系。 一、流动性与早期电影的知觉范式 “幻影之旅”镜头的拍摄方式是将摄影机放置于特定的运动轨道上。在最早的电影中并没有专门的传送轨道,于是交通工具便发挥了这样的功能。除了《隧道里的吻》中的火车,汽车、电车或马车都是常见的传送工具。例如在詹姆斯·怀特(James H.White)于1900年拍摄的《香榭丽舍大道全景》(Panoramic View of the Champs Elysees)中,摄影机被放在一辆马车车厢内;而1901年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Biograph)出品的英国短片《有轨电车上的伊令全景》(Panorama of Ealing from a Moving Tram)则利用行进中的电车来拍摄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样貌。尤其是后者采用了六十八毫米胶片进行拍摄,令伊令市的街景在缓慢运动的镜头中摇曳生姿。类似的方式还有弗雷德里克·奥美帝(Frederick S.Armitage)于1903年拍摄的电影《沿着哈德森》(Down the Hudson),它用“幻影之旅”镜头来表现哈德森市的全貌。而在丹麦导演托马斯·赫莫森(Thomas S.Hermanson)1904年拍摄的电影《奥胡斯电车》(Sporvognene i
)中,“幻影之旅”镜头以一种奇特的角度和飞快的速度拍摄,令电影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在1905年纽约市地铁刚刚运行不久,比利·贝泽尔(G.W.Billy Bitzer)就拍摄了几部电影来纪录从第14街站到第42街站的地铁,摄影机被放在地铁最前端。另外一部较有影响力的电影是1906年的《火灾前的市场街之旅》(Trip Down Market Street Before the Fire),它是由迈尔斯兄弟(the Miles Brother)于当年旧金山大地震和大火灾前拍摄的城市(尤其是市场街)景象。导演将摄影机架在有轨电车前面,拍摄了肆无忌惮的行人和随意变道甚至逆行的汽车。这部作品持续约八分钟,也成为时间最长的早期电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