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涵、障碍和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爱国,济南大学商学院、山东省资本市场创新发展协同中心。

原文出处:
审计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审计职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审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无论从国家审计本质的“查账论”“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和“经济管理活动论”等来看,还是从其地位的“守夜人”“看门狗”“经济卫生”和“免疫系统”,抑或从其业务的“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离任审计”和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来看,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强化依法治国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众所周知,国家审计是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发展性和福利性等进行评价、监督与控制的一种监控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国家审计不仅上升到了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并列的“八大”国家监督形式之一,而且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工具。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不仅明确做出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而且于2015年12月8日又印发了包括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在内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国家审计职业化是我国政治逐步清明、国家治理更加科学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依宪治政、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更是克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三期叠加”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内在需求。鉴于此,尽快厘清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本质内涵,找出实现国家审计职业化的主要障碍和把握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基本途径,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课题。

      二、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本质内涵

      (一)职业化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何谓国家审计职业化?有学者认为:就是国家审计人员以行使宪法赋予的审计监督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地位和职业保障(彭新林,2004);也有学者认为:就是将审计视为一种职业,所有审计工作都必须按职业化标准要求形成一种职业特征,即审计组织是独立的、审计人员是专业的、审计薪酬是恰当的、审计过程是规范、统一和高效的(刘恋,2010);亦有学者强调:在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审计环境中,以实现国家良治为目标,从业人员具备拥有专门知识结构、特殊技能方法和独立、公正、公开、权威及不断自我更新的职业形象(王鲁平等,2013)。不难看出,现有研究文献主要侧重于国家审计视域内的职业和职业化这两个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研究国家审计职业化无法回避和必须明确其要义的两个关键问题。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个人在社会分工中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并据此获得一定报酬作为其生存与发展源泉的一种工作。职业化则是某种工作的相对固化现象,是某种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重要标志,亦是某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向较高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及经济利益阶层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新解构。以此而论,国家审计无疑是一种职业,一种以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权为主要内容且受严格限制和规范的专门职业。但是,它能不能职业化,即能不能发展成为一种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固化状态,则取决于国家审计的环境优化度、社会认知度和自身成熟度,也就是取决于有没有形成优良的法制环境、广泛的社会认知、系统的知识体系、专业的判断标准、成熟的道德信条和特定的职业文化。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审计显然已经达到了职业化的要求,具备了职业化的条件。从外部看,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从根本上优化了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法制环境;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确定在一定意义上为国家审计职业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社会公众对独立、客观、公正等国家审计品质的高度认同为国家审计职业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国家审计职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大学本科以上审计国民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审计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国家审计职业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从内部看,国家审计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工作程序、技能方法、社会地位和职业形象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相对稳定的固化现象,基本实现了:工作状态的标准化,即严格的职业化意识标准、过程标准、管理标准和技能标准;工作基础的专业化,即系统、科学和完整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工作行为的规范化,即明确的职业化道德规范、程序规范和语言规范;工作管理的制度化,即系列化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制。

      (二)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目的性和规定性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良治或善治。具体到操作层面,其目的在于:一是改变现有国家审计的行政型管理体制和分级管理、双重领导的业务模式;二是造就一支具有一定资质,在语言、知识、思维、技能和伦理等方面有别于其他职业的高素质国家审计队伍;三是整合国家审计资源,提高国家审计效率,重塑国家审计形象,助推依宪治政、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门职业,必然具有区别或独立于其他职业的特质,即有着特殊的外在规定性和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的形成说到底就是国家审计职业化所要达到的境地。我们认为:所谓国家审计的外在规定性,也就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外观现象、一种外显职业标志,那就是,国家审计要具有地位上的“独立”、行动上的“超然”和思想上的“理性”,三者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决定和影响国家审计的理念、制度、行为、精神和伦理或道德等的职业特色,即在国家审计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准入、职业方式、职业形象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所谓国家审计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其内在本质涵义,是一种内化形式、一种内隐职业思维。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间接或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职业思维则是以“职场”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同于政治思维、宗教思维、经济思维、伦理思维和科学思维。国家审计职业思维就是将国家审计视为一种“职场”,遵循职业规律、依据职业逻辑、按照职业范式来开展国家审计工作的一种思维定式,并决定着国家审计的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常见的国家审计职业思维包括独立思维、中立思维、谨慎思维、规则思维、程序思维、批判思维和不确定或模糊思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