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的逻辑在华北解放区参军动员中的多重呈现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小林,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原文出处:
开放时代

内容提要:

“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国共内战期间,在动员农民参军的过程中,中共强调农民因社会经济改革获利之后报答中共的必然性;农民看重参军带来的潜在损失,更加强调“报”的公平性问题;一部分区村干部考虑更多的是农民是否因被动员参军而报复自己,以及如何规避农民的报复。这不仅影响了中共政策的制定,也影响了农民对于参军的态度和村干部的动员。“报”这一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在华北解放区动员农民参军过程中的不同层面都有所体现,凸显了传统规范与中共革命之间复杂的关系。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吃米不忘种谷人:中共视野中的“报”与农民参军

      交互报偿的原则在每一个社会中都是被接受的。在中国,“报”这项原则有由来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人不仅高度意识到“报”的存在,而且将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制度上。作为一个志在改造社会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着农民对其政策的反应,并将使农民获得利益视为得到农民支持的重要基础。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放弃了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激烈政策,但仍然推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以求获取农民的支持,使农民报恩于己。每当中共面临困境时,给农民利益即成为其制定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1940年末至1942年初,华北抗日根据地战略形势恶化,灾荒不断,根据地缩小,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中共的兵员补充遇到严重困难。为顺利度过敌后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中共实施战略收缩①,在根据地内部,则反复强调深入贯彻“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政策,中共中央认为:

      凡在比较普遍比较认真比较澈(彻)底的实行了减租减息,同时又保障交租交息的地方,当地群众参加抗日斗争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就比较高……但是这一政策,在许多根据地内还没有普遍的认真的澈(彻)底的实行。……在这些地方,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发扬,也就不能真正将群众组织起来,造成热烈抗日的基础。……当此抗战进入更加艰苦的时期,要求各根据地更加发动广大群众的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更加团结一切抗日阶层来坚持敌后的长期斗争。中央在详细研究各地经验之后,特将我党土地政策作(做)一总结的决定。……务望各地同志加以研究,认真执行。②

      由此可见,中共希望通过推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形成农民参军抗日的基础。抗日战争结束后各根据地推行的“查减”、“清算”、“复仇”,乃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无不循此逻辑:“如果在一万万几千万人口的解放区内,解决了土地问题,即可使解放区人民长期支持斗争不觉疲倦。”③

      中国的传统伦理是十分强调“施恩拒报”的,在忠恕之道中,这是“施者”的义务。中国的伦理还同时强调“受恩者”的义务,受者对于所受之恩惠,不能不报,这是最基本的道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打井人”、“吃米不忘种谷人”等俗语即教导人们不要忘记他人施予的恩情。“施”之行为在“施者”主观意念中固不望“报”,但社会客观上则可产生“报”之回应。所以在社会关系中,人人都可以放心地做“施者”,因“施”之后,人必“报”之。④由此可见,中共对于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奋勇参军的乐观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中国传统的“报”之逻辑的理解。

      土地改革过程中的“诉苦”、“忆苦思甜”,即是唤起农民报恩热情的重要方式。虽然吴毅最近的研究表明,作为政治规训的诉苦仅显效一时,其效用呈现出递减趋势,最终失灵,⑤但是从中共的角度讲,通过“诉苦”、“忆苦思甜”等方式,将农民纳入报恩轨道的基本意图依然是清晰的。李里峰指出,诉苦的基本推演逻辑是:“穷人苦是因为富人恶;蒋介石和国民党是富人的代表,故要仇恨、愤怒和斗争;共产党是穷人的代表,帮助穷人翻身,故要爱戴、感激和支持。”⑥中共期望农民的感恩之心化作感恩之行,它所强调的是施恩之后农民报恩行为的必然性和绝对性。

      良心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没良心是对人非常严重的指责。懂得报恩是有良心的体现,反之,忘恩负义即是没有良心的重要表现。华北解放区参军动员过程中中共带领农民普遍进行良心检讨,试图利用良心这种传统的观念激发农民的报恩心理,将农民行为纳入报答中共恩情的轨道。1944年12月,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在拥军运动的指示中,强调要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组织群众进行良心检讨,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八路军是什么队伍,八路军是谁的队伍,使之体会到没有八路军主力,就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抗日民主政府,就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就没有自由的人民。在反复召开良心检讨会的基础上,订立拥军公约,打下动员农民参军的基础。⑦1944年11月,淮北苏皖边区冬学委员会在冬学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参军教育:

      从现在我们根据地人民生活与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对比中(或与邻近顽区人民生活对比),从现在根据地人民生活与过去人民生活的对比中,具体说明这些好处首先是共产党、新四军、八路军、民主政府所给予的,因此,要饮水思源,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而应该时时刻刻对得起共产党、新四军、八路军、民主政府,把良心检讨一下。……要对得起新四军、八路军,要保持既得的利益,第一就必须很好进行拥军优抗……第二更重要的还必须积极参军,壮大人民自己的武装……⑧

      这段文字当中所蕴涵的“施恩—报恩”逻辑是清楚而明了的。相对于中共政策的语言,基层干部的表达更加直白和通俗。1947年山东解放区动员参军时有些基层干部“抓住群众分了土地和浮财的事实怯告(方言,即要挟的意思——笔者注)群众:你小子要东西有劲,参军孬种了?你的身是怎么翻过来的,你忘本没良心?你不参军对得起共产党么?对得起某某人吗?现在毛主席和蒋介石在山头上摔跤了,我们上山扯蒋介石腿的”。⑨不管是中共高层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指示,还是根据地基层干部直白的动员,其核心均是围绕着“报”这一中国社会关系基础的逻辑而展开的,它们反复强调的是农民对中共给予的利益必须回报,参军则是回报中共的最佳方式。在中共传统的党史撰述中,良心检讨的效果是明显而有效的。此种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河南焦作市李封区(今中站区)东王封村女翻身英雄张兰英,即利用个别良心检讨及摸心思的方法完成了动员农民参军的任务。村干部动员福来参军,均遭到福来的拒绝,于是张兰英引导福来进行良心检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