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翔,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大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国际全局冷战、局部热战的背景下,为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对改善区域经济布局和均衡发展进行了艰辛和重要的探索,奠定了日后中国经济腾飞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回顾毛泽东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与实践,有助于为我们今天“优化区域结构”,促进当前区域发展提供历史智慧和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是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大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在辽阔的疆域中,除了胡焕庸线①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外,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生产力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且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全面考虑当时的国际环境、国内条件和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对改善区域经济布局和均衡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回顾毛泽东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与实践,有助于为我们今天“优化区域结构”提供历史智慧。

       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沿海与内地工业均衡发展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不仅经济落后、底子薄,而且大部分近代工业由外国资本控制或经营。我国重工业主要分布在原为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则主要集中了轻工业。上海与江苏并不是我国主要棉产区,但生产的纱锭却占全国60%以上。[1](p.64)但资源丰富的内地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却极不发达。据1952年统计,我国沿海各省市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内地仅占30%左右。[2]在经济分布不均衡的同时,铁路等基础设施也不发达,不利于要素、资源与商品流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而且铁路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辽阔的西北、西南只有5%左右的铁路。[3](p.6)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不仅不利于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造成工业制造中心远离原料、能源产地和销售地,不利于全国工业化的推进。此外,中国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的教训都警示中国的工业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不利于国家安全和战略纵深布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政策,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对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禁运”。台湾海峡危机、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扶持日本和“马尼拉条约”等,更恶化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环境。

       正如毛泽东指出:“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4](p.85)东部沿海虽然工业基础较好,但是由于潜在的战争威胁,使其难以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东北地区由于靠近苏联,工业基础较好,被毛泽东寄予厚望。他说:“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出专家。”[5](p.99)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中,东北成为重中之重。在“一五”重点建设的“156项”中,分布在东北的达到56项,占全国的37.3%,位居全国六大区之首(参见表1)。106个民用工业项目中,东北拥有50项(占总项目的47%以上),中部与西部分别拥有31项与24项;在44个国防项目中,有35个布置在中、西部地区,其中17个安排在陕西省。“一五”计划时期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分布在内地有472个,分布在沿海各地的仅有222个。[6](p.631)

      

       经过“一五”计划建设,沿海与内地工业的比重失调问题有所改善。“一五”时期,内地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而同期沿海地区则由70.8%下降到67.9%。[7](p.193)不仅从总量上来看,内地的工业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从结构上来看,内地重工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一方面开发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奠定了内地的工业基础。

       但在内地工业发展的同时,沿海地区工业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据1956年估计,上海40种主要工业品的设备利用率有35种在80%以下,其中16种甚至在40%以下;天津38种主要工业品设备利用率在40%以下的有15种,60%以下的有17种,70%—80%的只有6种。[8](pp.484-485)沿海工业的潜力远未挖掘,不利于全国工业化的推进。

       朝鲜战争之后,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使得国际形势有所缓和;苏联二十大也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在相对缓和的国际环境下,毛泽东对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新的思考。

       1956年3、4月间,毛泽东在听取中央各部门的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占我国工业的70%,要充分合理利用,不能限制发展。如果说沿海不敢利用,那么东德、捷克就不要建设了。”[9](p.188)毛泽东还指出:“上海赚钱,内地建厂,这有什么不好?这和新建厂放在内地的根本方针,并不矛盾。”[8](p.484)

       中共八大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区域布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基于此认识,他提出:“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的工业,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10](p.38)

       毛泽东发展沿海工业的认识是基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判断,而且内地工业发展仍然是国民经济布局的重点。毛泽东回顾“一五”建设时认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过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估计有些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10](p.26)当毛泽东对国际形势判断发生改变之后,他对区域布局的构想也相应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