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活动研究(1908~1924)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琨(1971- ),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95;江苏理工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01;研究方向为农业史;李群(1960- ),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畜牧兽医史。江苏 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采取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其中从国外引种粮食作物是农业生产水平质变的关键手段。由于中国作物资源的多样性和悠久的农耕历史,成为作物引种活动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在美国农业部主导下,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聘请植物学家、农业传教士和农业学者在中国开展了长期的粮食作物引种活动,获取大量的稻类作物、麦类作物、豆类作物和其他重要经济作物样本。这些中国粮食作物不仅解决了美国农业生产中种质资源缺乏问题,而且持续扩充了美国种质基因库样本数量,为美国跃居世界农业生产大国首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5)06~0023~11

       美国是后起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其农业在几百年时间里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水平迅速发展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除了地理位置、作物生长环境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强有力的农业发展政策,其中从国外大规模引种粮食作物成为美国农业迅速崛起的捷径之一。本文以1908~192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219篇《国外引进作物公告》为参考资料,从美国在中国开展粮食作物引种活动的经济社会背景入手,分析引种活动的主体与途径,挖掘整理引种粮食作物的具体种类、品性以及数量等历史数据,并评价中国粮食作物对20世纪美国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20世纪初期美国农业发展急需新作物品种

       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世界各国移民纷纷前往美利坚合众国,主要原因是这里能够有机会获得土地。本地的印第安人以渔猎、务农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种植谷物、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①,使用的农具和种植方法尚处于原始阶段②。早期美国移民把原住国的粮食种子种植在未经开垦的土壤上,初期农业生产效果十分不理想③,后来他们借鉴印第安人的耕种方法④,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19世纪60年代,随着新农具与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采用,美国农业生产力开始迅速提升。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对美国农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南北战争又促使国内农产品消费量激增,新经济需求成为美国农业发展驱动力。20世纪初期,在国土面积和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美国各州新农民都希望能尽快引种到适合本地种植的新粮食作物品种,而这种需求并非某个人或某个社团组织能够提供的,因此,纷纷请求联邦政府给予帮助,美国农业部在世界各地开展新粮食作物引种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二)中国农作物品种长期保持着多样性的特征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中国农业有上万年的历史,《周礼》一书中很早就记载有九谷、六谷和五谷等粮食作物。中国广阔的地域南北跨越了5个气候带,丰富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地貌特征形成多样性的作物生长环境,为粮食作物栽培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中国历代人口众多,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驯化栽培了许多具有地域特征的粮食作物,早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小米、高粱、大豆等,这些作物既有本土起源的,例如:小米、水稻等;又有域外引进的,例如:小麦、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此外,还有各种蔬菜作物和水果作物,这些作物从域外引进的比较多,两汉、两晋时期从陆路引进了胡瓜、胡葱、胡荽、胡麻、胡桃、胡椒、茄子、苜蓿、葡萄、安石榴、巴达杏、扁桃等;南北朝时期从海陆引进了海棠、海枣、海芋、莴苣、菠菜等;宋明清时期又引入了胡萝卜、番荔枝、番木瓜、芒果、菠萝、番茄、洋葱等⑤。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充分满足了中国人物质生活需求,中国农作物的多样性特征引起美国农业部高度关注,他们把中国列入农作物引种活动,尤其是粮食作物样本采集的首选区域之一。

       (三)英法俄等国家在中国植物采集的直接影响

       鸦片战争前,受中国海禁政策影响,欧美商人、传教士、探险者在中国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在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和北京等指定区域进行经商、传教和游历,所获得作物标本很少、作物品种也极为普通。但是,英法俄等国在东南亚与南亚一带的中国周边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动植物资源考察,并出版了一批《植物志》。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西方人在中国有了行动自由权,可以在中国内地任意往来。英国人出于商业目的在中国进行植物资源收集,福琼、汉斯、郇和、韩尔礼、威尔逊、瓦德和福雷斯特等英国人在植物采集活动中起到先锋作用⑥,他们先后为英国商业种苗公司采集了数量众多的经济作物和花卉。法国人非常注重在中国的传教,但各地传教士在传教之余也非常活跃地进行植物种苗与生物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协助欧洲各国植物学家开展采集活动,为他们提供食宿帮助。沙俄帝国既不像英国人有领事点和海关作为立足点,也不像法国人有众多的传教点可供驻足中转⑦,因此,他们一般采取武装考察方式,例如:军人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武装人员,在中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动植物资源考察与搜集。在这些国家的影响下,美国在华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活动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美国农业部以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和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为依托,开始组织在中国的系统性植物采集工作,其中粮食作物引种是重要工作之一。

       二、美国引种中国粮食作物的主体与途径

       (一)美国农业部主导粮食作物引种方向

       美国政府很早就开始插手和干预农业经济事务,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干预的力度不断增强,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而且还提供大量的资本积累⑧。美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风险性。19世纪美国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并长期受到农业危机困扰,大多数农民都希望政府出面协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作物品种短缺问题。1898年,美国农业部植物产业局的“外国种子和植物引进办公室(简称SPI)”成立,该部门负责农业经济作物的调查、采集、引种工作,并立即组织在世界各地的植物采集和作物引种活动,尤其是引种抗病性强、耐寒耐旱的粮食作物是工作中心之一。为此,一些资深植物学家和农业学者Ernest H.Wilson、Frank N.Meyer、Joseph F.Rock、Fredrick Wilson Popenoe等,先后被派往中国开展专业采集工作,各种粮食作物品种被大量引种到美国⑨,在各州作物栽培实验站和育种专家的努力下,它们被推广种植在适宜的农业生产地带,及时缓解了农业生产中作物品种资源紧张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