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政策过程研究的基本类型  

——基于文献计量述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武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对纷繁复杂的中国教育政策开展“过程”研究,是丰富中国特色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智库建设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政策过程所作的相关探讨总体上体现出5种研究类型与特征,即关于教育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研究、教育政策过程的案例研究、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教育政策过程的“回顾式”研究以及运用某种理论对教育政策的解释性研究。通过类型化的分析与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当下教育政策过程的理解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2 期

字号:

      DOI:10.13718/j.cnki.jsjy.2015.05.009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5)05-0062-10

      中国是教育政策生产大国,不仅教育政策文本浩如烟海,教育政策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教育政策过程本身也颇具中国特色。有关教育政策方面的著述不可谓不多,但真正有价值的“政策研究”成果却不算多,而大多数研究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学理。这其中既有方法论上的缺陷,更有研究定位与取向上的不足。诚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在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的研究方法上,我们通常所用的仍然是定性研究,习惯于对文献的概括和总结,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1]。无独有偶,张曙光团队在开始“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这一重大案例库建设时就指出了同样的问题。张曙光指出,在以往的政策研究中,“除了一些就事论事的调查报告以外,居统治地位的是概念之争和空泛议论,既无假设前提,也不作经验检验,像样的个案研究自然很少,事实的比率太低”[2]。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公共政策过程的视角,对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政策过程研究成果作一番梳理,以管窥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研究取向与路径。

      本文所探讨的教育政策过程研究,主要是基于政策学有关政策过程的概念与理论。当然,本文所指的教育政策过程研究与国内一些教育政策研究者的相关理解与探讨也有类似之处,如袁振国教授所概括的政策科学研究两大类型之一的“政策的研究”(studies of policy)——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即对一项政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称之为政策的描述性研究[3]。实际上,教育政策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的政策过程研究往往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吴遵民的《基础教育决策论——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定与决策机制的改革研究》中就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具体教育政策过程的研究。该书中实证部分重点介绍了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背景与过程、安徽省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决策机制、上海市某区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与决策机制等。应该说,这部分内容是回到具体的政策本身所进行的研究,也是为前一部分有关政策制定与决策机制的理论分析服务的。

      就具体的教育政策实践研究而言,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居多。一旦有某一新的政策出现,往往就会涌现大量的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进行思考。如近些年来针对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重点大学建设、素质教育、择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发表的大量论文,以政策分析、理论思辨居多。以2007年教育部正式出台的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为例,仅2年时间(截止到2009年11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能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文章就有200多篇。

      当然,本文重在关注针对教育政策过程的研究,而对涉及教育政策的其他相关研究不作细致的文献梳理,通过聚焦具体的教育政策研究成果,对涉及“教育政策过程”的研究进行筛选,对国内有关教育政策过程的新近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可概括出以下5种类型。

      一、教育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研究

      近年来,话语分析方法及相关的语言计量、词频统计等实证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已被广泛运用。李钢的《话语文本国家教育政策分析》(2009)是我国新近教育政策研究中运用文本分析法的典型代表。该著作由“理论知识构成”与“文本实验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在文本实验分析部分,作者以《教育部政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叙事、群众来信以及政协提案为例,将话语作为教育政策分析的基本信息单位,选取大量有关教育政策的文本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运用信息科学的若干原理以及社会语言学、传播学和文献计量学等多学科的分析研究方法,从我国教育政策的话语传播特征、教育政策变化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以及社会公众对教育政策的反响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4]。

      涂端午的博士学位论文《政策生产:价值的权威控制及其演变——1978-1998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2008)是对政策文本进行实证分析的又一个典型代表。该研究以1978-1998年有效的533个政策文本及7473条法规条款为研究的对象,根据价值和控制2个维度及14个测量指标,对这些条款进行逐一编码和系统分析,通过建立文本话语分析框架进行“解码”操作。这是一个细致的政策实证过程。在文本实证研究过程中,作者捕捉到了“政策文本数量增加背后所隐含的高等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等重要信息,从政策过程理论的角度尝试构建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和阐释了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现象的理解,同时也为完善高等教育政策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鲍嵘的《翻译与政治: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学改革的话语》(2006)也具有这类研究的特点。除了像李钢、涂端午等强调明确的话语分析方法外,另有一些论文主要针对政策文本进行“解读式”分析,可将其归入这一类型。周彬著《〈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政策分析》(2000)一文,具体分析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政策目标、“六大工程”的具体措施以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关系。

      综观国内学者对教育政策文本所进行的话语分析,笔者发现,这种综合应用了编码统计分析、叙事学分析、主题分类、词频统计等实证方法的政策文本研究,能够清晰地把握政策过程的一般特点,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话语特征以及政策的形成、发展、传播等过程进行深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理论探讨,进行相应的合理解释,能给我们提供不少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