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往事(续二)  

——审计学历教育的第一个五年

作 者:
江江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南京审计学院,我国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为南京财贸学院,于1987年更名。1991年该校成为审计署直属高等院校,并逐渐发展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每年为审计系统输送专业人才。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审计院校教育走上正规化轨道,而它的创建过程也见证了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学历教育的筚路蓝缕之路。

      开放式的学历教育起步

      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万里副总理曾专有批示,“(审计)人员一定要内行,专门训练。”因此,从审计机构筹备开始就定下了基调:一要严选人才,二要狠抓教育培训工作。

      审计机关成立时,队伍建设是重头戏,根据审计机关筹备组人事组负责人梁艮华回忆,在抓机构组建和试审工作的同时,教育培训工作一刻也没有落下。

      办专业培训班、开展电大教育、考虑大学里应设的审计专业课,以及下一步工作规划……事情繁杂。梁艮华急切地想“找一个同志管教育”,在部队上当参谋长的马怀平因此被“相中”,转业到审计署,“马上把教育这一块给抓了起来”。

      当时,学历教育还不普及,审计署选调来的干部多数是“改行”和“半路出家”,大家都急需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提高审计理论和业务水平。

      1985年底,时任审计长吕培俭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好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打好基础,是关系到今后审计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上,缺什么补什么,经过培训,使审计干部逐步掌握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和必要的法律知识,能够独立进行审计工作。要搞好委托办学,开展电大、函授教育,争取快出、多出人才。”

      1986年前后,对于知识和文凭的渴求,整个中国迎来了电大教育的热潮。

      承担培训工作的张大维,一直记得那一阶段审计署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展远程教育,合办审计学大专班的事。“这个是当时最火的,也是规模最大、参加热情最高的(项目)”,张大维这样形容当时电大教育的盛况。

      面对全社会招生的电大审计专业共13门课,由专职教员讲授包括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审计、审计案例等在内的课程。全国有五六十个站点,每个班大约50人左右,站长都是地方审计机关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干部。马怀平回忆最后全国顺利毕业的大约有9000余人。

      1988年,审计署在山东养马岛召开全国电教工作会议,吕培俭审计长强调“宁肯少上一些项目,也要把培训搞上去”。

      在这一阶段,审计署采用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手段,放开手脚办学,利用电大、函授等灵活的审计学历教育方式,开创了大面积、少花钱的培训人才局面,提高了既有审计人员水平,为打造一支能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队伍打下了基础。

      发展自己的审计院校

      审计事业要发展,除了需提高在职干部素质,如何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也是关键所在。

      审计署成立初期,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曾指出,审计工作要现代化,“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大专院校设立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人才。”

      当时,全国没有专门培养审计人才的院校,只有为数不多的财经院校在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一两门审计课。

      尽管起步迟,发展“慢半拍”,但发展院校审计教育的思路,从审计机关组建伊始就没有放松过。人教局在抓选调干部工作的同时,院校教育建设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他们知道,这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要提高审计在职干部教育的起点,必须由依靠外援为主转向自力更生,自我培养为主。

      发展院校教育,当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委托办学,二是创办自己的学校。

      1984年底,审计署先后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签订了委托办学的协议书,规定3所高校每年各招收4年制本科生60人。1985年,招生工作启动。4年过去,从1989年7月开始,审计署“播”下的种子逐年有“收获”——每年约有150名本科生被输送到各级审计机关。这些“学生兵”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利用既有院校的基础办学,比较符合审计系统当时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和经济负担能力,但对创办自己院校的努力,审计署一直不曾松懈。

      1984年6月的《中国审计》曾发表人事教育局干部教育处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利用现有院校基础并不等于要放弃创办审计学院(校)的努力,一个完善的院校体系,必须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骨干学院(校),现在应积极创造条件,逐项落实院校事宜。”

      马怀平回忆说,对是否建校,当时有些同事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说老马,我是高小生,初中都没毕业,现在工作也干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建学校?也有人说,你是败家子啊,办学得几千万,给盖个宿舍楼多好啊。”马怀平说,自己当时觉得宿舍楼是要盖的,但是也要人才。只有人才素质提高了,这事业才能兴旺。

      范鹏当时是吕培俭同志的秘书,回忆创办南京审计学院的背景时说,“委托办学只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问题,要解决(需要)大量人才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培养学生。出于这种考虑,当年联合兴办了南京审计学院。为的是解决审计人员来源不足的问题,(当时)审计后备力量非常紧缺。”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办校,审计署的同志跑了很多地方,北京、河北、山东、湖北、东北……但都没协商下来。最终,建校工作得到了江苏省领导的大力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