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很多老审计人还珍藏着一些审计署初建时期使用的审计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娄尔行主编的《审计学概论》便是其中的一本。 翻开《审计学概论》,首页便印着这样一段话:“审计署委托上海财经大学娄尔行教授主持编写的《审计学概论》一书,经我们审定,同意作为高等财经院校审计学专业(专门化)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审计基础理论课程的试用教材,亦可作为审计人员业务学习用书。”落款为审计署人事教育局。 这是审计署人事教育局组织编写的若干审计试用教材中的一本,且是唯一一本该局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该书于1987年5月第一版,当年7月便二次印刷,印数分别为15万和17.1万,是那个年代审计专业学生的必修书目。 年近80岁的马怀平说,自己一生就干了两行,“导了半辈子弹,当了半辈子‘人贩子’”。 马怀平是审计署第一任教育处处长、第一任培训中心主任,参与了《审计学概论》编写的全过程。 1983年,马怀平从部队转业,经过面试进入了审计机关筹备组的人事组。和政委告别时,政委问他,听说你到沈记(审计)去了,这是什么企业?老字号? 从军队到地方,从技术到经济,而且是从未听说的审计,最初,马怀平对自己的“跨界”心里没底。到审计机关报到后,他接手的工作是抓教育,“当时条件很困难,没场地,没教材,没师资,没有经验可取,高等院校也没有这方面专业,困难重重。”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审计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审计机关初建,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浩瀚书海却难以找出一本合适的教材,这可愁坏了马怀平他们。 当时,审计培训使用的是各种零散的资料,均属于讲义性质。资料来源五花八门,有财政部财科所的《财政研究资料》,署情报资料室复印的和审计相关的报纸消息,还有一些高校编译的国外审计资料等,零散而不系统。 现实的困境让当时负责培训的同志开始考虑组织编写审计教材。“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广泛发动群众,能者为师”,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从1984年开始,审计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1984年6月,审计科研培训中心在《中国审计》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在职干部培训提高审计干部素质》的文章,文中写道,“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应该尽快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审计署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编写一本适合我国情况的、统一的审计学试用教材,最近,对教材大纲作初步讨论,力争在一九八五年出台。在编写此教材的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己组织力量或委托大专院校,或几个省协作,编写试用教材,以解决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 1986年3月,《金融审计》经审核,成为审计署组织编写的第一本审计教材。当时准备编写的一套审计教材还包括《审计学概论》《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工业审计》《交通商业审计》《外贸审计》《农业审计》等。 马怀平对《审计学概论》的编写过程如数家珍,“老教师非常认真,提纲讨论了两次,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抠。初稿经过了两次讨论修改。”1987年5月,该书正式发行。 在马怀平的记忆中,建署早期,经审计署组织或审定通过的审计教材约有20本。 上海财经大学的娄尔行、厦门大学的葛家澍、人民大学的阎金锷、北京工商大学的张以宽……这些当时中国会计界的著名学者是参与编写审计教材的重要专业力量。 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审计专业师资雄厚,教材丰富,与当年的困境不可同日而语。回忆那段从无到有的历程,究竟是什么让审计工作者能够迅速适应环境,打开工作局面的? 马怀平说,为了迅速进入角色,要寻找自己开展工作的优势,“虽然我不懂,但是我会学”,他分析自己的优势有三:一是在部队管教育,给师团长讲过课,有基础;二是现在大家都是零起点,自己不懂别人也不懂,那就研究得比别人更深一点;三是喜欢做挑战性的工作。 马怀平说,在部队的时候,他从导弹一营分到一个新一营,导弹五师成立,他也是第一代人,“都从零开始,那就看谁更肯干,更有专业精神”。 经过教材编写工作,在和专家们的反复讨论中,马怀平对审计的认识也从丝毫不懂到越来越有心得。有一次在审计署开会发言后,一位特派办的特派员问他,“你没学过审计,怎么(这些)比我们还清楚?”说起这事,马怀平仍然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