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结式论元的句法配置研究主要侧重于论元结构的整合和提升以及在相关句式中的语法标记的意义和功能。在动结式的事件性特征方面,事件与非事件的对立、瞬间性与持续性的对立、一次性与多次性的对立等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选取动结式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哭湿”类为例,根据事件性特征描写和刻画其在共时层面上的句法分布情况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一、关于“哭湿”类动结式 1.1 “哭湿”类动结式的论元结构
*②a.李四哭湿了。 b.李四吃坏了。 c.李四喊哑了。 d.李四哭红了。 这类动结式无法还原域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属于二元非宾格动词②。例如: *③a.手帕被李四哭湿了。③ b.肚子被李四吃坏了。 c.嗓子被李四喊哑了。 d.眼睛被李四哭红了。 由上可见,前面例①中位于主语位置的“李四”并不是域外论元,整个动结式属于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 1.2 “哭湿”类动结式的状态变化 通过上文例①可以看出,“哭湿”类动结式在句法表层上带有两个论元,以“李四哭红了眼睛”为例,事件由原因事件“李四哭”和结果事件“眼睛红”组合而成。“哭”这个动作是由主语论元“李四”发出,状态变化“红”落实在“眼睛”这个宾语论元上,宾语论元“眼睛”其实是间接受影响者。“眼睛红”这种生理上的状态变化有其特殊性,其原因事件一旦被激活,结果事件无需依赖外部使因便可独立发展,状态变化有一定的自发性。如“哭”一旦到达一定的量或者积累一定量之后,“眼睛”会自然地、自发地引起“红”这个变化。我们可把这种变化称为结果必然导向的自发性变化。从其他动结式的被动形式也可以说明这样的状态变化。如“窗户关上了”等受事主语句,可以表达成被动句“窗户被(李四)关上了”。前者的被动性受到忽略,表示事件是符合人们意愿的,而后者则相反。但是“眼睛哭红了”并不能说成“眼睛被(李四)哭红了”,所以“眼睛哭红了”本身不具有被动性,与其说具有被动性,还不如说这种状态变化是“眼睛”本身自发的变化,并不是由外部引发的变化。 1.3 “哭湿”类动结式的两种表达形式 前面提到,“哭湿”类动结式的状态变化能与外部使因的意义脱离而自发地发生变化,这也是“哭湿”类动结式的非宾格形式可以独立存在的原因。例如: ④a.他
了手帕。 b.手帕
了。 例④a中感受者“他”和间接受影响者“手帕”分别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例④b中的间接受影响者出现在主语位置上。汉语里这两种形式的表达均成立,我们把例④a这种形式称为二元非宾格形式,把例④b称为一元非宾格形式。那么其他语言当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研究发现,这两种形式具有跨语言的普遍共性,在英语和日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 ⑤He sang himself hoarse. *He sang hoarse. He cheered himself hoarse. *He cheered hoarse. ⑥目を泣きはらした。 ?目が泣きはれた。 お腹を壊した。 ?お腹が壊れた。 喉を歌い嗄らした。 ?喉が歌い嗄れた。 例⑤用反身代词“himself”来指代自己,表示自身的变化;而例⑥中日语的情况与汉语十分相似,分别用“(吃)坏”这样的及物动词或“哭肿”、“唱哑”这样的复合动词表示人身体部位的状态变化。不同之处是,日语只能用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相对应的不及物动词的表达是不成立的。在汉语里例④a和b两种表达形式均成立,例④b当中的“他”可以隐含而不影响表达。那么两种表达形式在具体使用上到底有何不同?不妨观察一下它们的事件性特征。下面具体描写它们在共时层面上的分布情况。 二、经常性事件和具体事件 考察发现,“哭湿”类动结式的二元非宾格形式和一元非宾格形式是对立的,即两种表达形式在经常性事件④和具体事件上存在对立。 2.1 二元非宾格形式表达的经常性事件 经常性事件表示的是某一行为事件的反复发生,而具体事件表示的是某一行为事件发生在某一个时间点。表示经常性事件的形式可分为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先看有标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