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身份、互联性交易、季节性与民间借贷  

——基于民国时期北方农村家计调查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千人计划学者。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1930年代49个村庄3 555件借贷交易合约表明,地主阶级的剥削不是高利贷产生的原因。贷方是地主时的借贷交易,相对于贷方不是地主时的交易,利率会更低;地主放贷给他的佃农、雇农、雇工时(互联性交易),利率比其他情况下要低;在特殊季节,即在年关和准备春耕的时候,上述两类借贷交易中,利率都没有比其他时间更高。高利贷的存在不能归因于地主阶级的剥削。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高利贷的真实成因、近代民间借贷的运行机制和正在进行中的民间金融改革。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民间借贷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①可以预见,随着民间金融改革的推进,民间借贷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学者发现,民间借贷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特别是一些对贷方的指责和抨击,成为阻碍民间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障碍。②为了理解这些谴责产生的原因,也为民间金融进一步的改革提供学理支持,需要对高利贷的成因进行系统反思,特别是需要依靠大样本的数据和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来对各种假说进行检验。本文希望检验高利贷是否是由于地主阶级的剥削造成的。③

      基于政治经济学,很多研究者将地主当作剥削阶级,将高利贷当作地主实现剥削的手段之一。比如方行认为“土地占有、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封建社会的三种剥削的经济形态,“地主向农民出借谷物和货币,春出秋归,高利盘剥,这种古老的借贷方式,这时仍然在农村中广泛存在”。④持类似观点的学者很多,他们往往用借贷双方在地位和力量上的差距来解释高利贷的成因,比如,李金铮在对高利贷成因解释的时候,就认为“债主与贫困债户无论在地位和力量上均甚悬殊,这为债主提高利率提供了条件”。⑤李金铮接着也引用了1920年代江苏农业金融调查者赵宗熙的观点,赵宗熙认为,要探讨高利贷盛行的原因,“须从超经济之条件入手,依一般借贷金融市场上之供需双方言,资本需要者(借主)之地位恒弱,资本供给者(贷主)之地位恒强,故贷主常得乘借主之弱,而能以不正之重利相强”。⑥王寅生也认为:“高利贷资本的利息,去除了债户的支付能力和反抗力以外,不承认有任何的限制。高利贷资本的借户须以自身的膏血来满足高利贷者的绝无限制的要求。”⑦王天奖则认为高利贷的利率直接等同于剥削率,如果利率越高,剥削率也越高。⑧这些结论当然没有考虑到资金的机会成本、收入风险、信用风险等现代经济学公认会决定利率高低的要素。

      由上述学者的论述,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假说:

      假说1:当贷方是地主(剥削阶级)的借贷交易,相对于贷方不是地主的借贷交易,应该有更高的利率。因为剥削越重,利率就会越高。

      假说2:当地主对他们的佃农等放债时,应该比不是这种情况下的借贷交易有更高的利率(地主对佃农等放债包含的是地主对佃农、雇农、雇工放债,为表述方便,下文简称为地主对佃农等放债)。

      假说1只考虑贷方的阶级身份是否是地主,而不考虑借方的身份,以此来说明地主借贷在整个民间借贷中的剥削性。假说2则同时考虑了贷方是地主身份和借方的身份,这时候的借方都是被剥削的阶级,这种情况下,地主的剥削应该比假说1的情况更为严重,也意味着利率应该更高。

      与假说2相关的另一个理论是互联性交易(Interlinkage)理论,该理论常被发展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借贷交易与租佃交易、雇佣交易、商品收购交易联系在一起的情况。所谓互联性交易,是指借贷交易的双方同时也是土地租佃交易、劳动雇佣交易、商品买卖交易的主体。这里讨论的互联性交易包括两类,一类是土地、借贷互联性交易,即地主对佃农放债,第二类是劳务、借贷互联性交易,即地主对他们的雇农、雇工放债。互联性交易所描述的现象类似于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三位一体。但互联性交易理论并不认为这种三位一体是一种剥削,相反,该理论认为互联性交易的存在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在信息不完善和某些市场缺失的情况下,它能够提升效率,并增加交易双方的福利水平。⑨

      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是分工不发达,这就使得很多人同时从事多种经济活动,交易的一方既是地主,又是商人和放贷者,而另一方可能同时是雇农、借方和卖方。农业社会的一些特点使得互联性交易具有很多优势。⑩比如,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波动性,农户在准备春耕和青黄不接的时期需要资金进行投资和平滑消费,而地主在秋季收获的时候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果借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不够发达,双方各自的需求弹性都很小,那么依靠一个借贷与劳务的互联性交易能够减少这种波动,实现了互惠交易。再如,传统社会面临很高的交易费用,比如信息收集、合约执行、交通费用等,互联性交易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逆向选择的角度看,由于贷方与借方之间已经有了土地合约和劳务合约,贷方获得了更多关于借方还款能力的信息。从道德风险的角度看,一旦借方不能偿还贷款,贷方可以利用借方的工资或者收获物来偿还,从而减少了借方的违约风险。(11)另外,交易双方都可以通过多笔交易合并进行节约交易费用。上述分析说明了互联性交易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说明了三位一体的合理性。

      另外一个与地主阶级剥削论相关的假说是关于民间借贷的季节性。所谓季节性,主要是指在民间借贷交易中,在某些月份,由于需求非常集中,利率会比其他月份高,这时贷方会乘机剥削借方。具体到传统社会的民间借贷,季节性主要包括年关和准备春耕等时期。比如徐畅发现,“利息季节差大,一般春耕、蚕事开始和年节前后,利息升高”。(12)使用阶级分析方法的学者常常强调高利贷的季节性,正如上文所描述的,很多学者认为季节性的收入和消费波动带来的借贷需求使得地主阶级有机会来剥削佃雇农。相关的讨论可参见俞如先对借贷交易季节性的综述。(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