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采访审计署社保审计司正司级审计员曾黎时,她拿来了珍藏多年的《医院审计手册》部分手稿。 《医院审计手册》编写于1983年6月,当年8月正式完成,由审计署筹备组行政文教农林水组具体执行,曾黎是主要参与者之一。她说,限于当时的办公条件,编写组的同志共同抄写完成了一本定稿,但未能打印成册。时间久远,目前,定稿已查无踪迹,保留下来的是她负责抄写的部分同志的手稿。从其中曾华香的手稿(包括手册的目录、章节、页数和字数统计),我们得知手册共分10个部分,使用20×20(指稿纸字数,即每页400字)规格的稿纸抄写,共259页,近10万字。 作为行业审计经验方法的雏形,这本手册比审计署成立大会还要早一个月诞生。在尚未正式开展审计工作之前,这本手册是如何编写出来的?曾黎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故事。 医院审计手册编写组是一支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崭新队伍。李锐弟处长来筹备组之前,在财政部行政文教司工作,对相关业务有一定的了解;蒋仲华、曾华香从事财务工作多年,虽然对审计有一些感性认识,但要真刀真枪地上阵做项目,他们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曾黎和倪元卫则是1982年从大学分配到筹备组的“学生兵”。这项工作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手册的编写思路和框架主要依靠李锐弟处长的业务经验,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还要同时借鉴国外审计的一些做法,要找一家医院做实地调研。 文教审计范围很广,为什么偏偏选择医院来“练手”?李锐弟认为,医院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其财务核算和管理相对复杂。通过复杂的审计实务磨炼,可以提前“热热身”,让大家比较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审计。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编写组成员各取所长,结合专业知识,摸索着寻找工作方法。他们选定北京同仁医院作为调研点,每天到医院上班,主要通过座谈提问、查阅报表和账簿来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和医疗业务,摸清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流程,再确定写作重点。为了让编写工作更具专业性,他们还请到了三位来自医院的财务“大拿”:北京协和医院财务处处长、天津原红十字医院和黑龙江呼兰县人民医院的财务科科长一同参与编写。在最后成稿阶段,为了保证手册质量,编写组又邀请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参与部分章节的撰写和全稿的修订工作。 审计署成立后,直到1997年才真正开始直接审计医院,那时医院的会计制度等已经发生变化,这本在建署前就编写完成的手册并未在工作中真正使用过。然而,编写手册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之后正式开展审计打下了基础。此次工作中采取的实地调查方法和审计中如何确定审计重点、灵活运用审计方法等经验,依然在其他项目中被充分借鉴。 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在实践中求知求学,靠实践和探索逐渐锻炼队伍,趟出路子——这是我们从这些手稿中看到的第一代审计人一丝不苟、从严从实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