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代词“有”与动词“有”及相关句子的辨别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玉坤,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古汉语语法和文字训诂(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中国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无定代词“有”与“或”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代换。“有……者”句,“有”可能是代词,也可能是动词;“者”可能是语气词,也可能是(构成者字结构的)助词。句法结构因此而不同。代词“有”前面可以出现先行词。本文还根据语法规则,认为人名“直躬”本是谓词性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一、“有”与“或”的代换

      “有”、“或”都是肯定性无定代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彼此代换。如:

      1.古之人曰:“一夫不耕,受之饥;一女不织,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闻:“一男不耕,受其饥;一女不桑,受其寒。”(《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2.初,曹人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左传·哀公七年》)

      ~伯阳三年,国人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谋欲亡曹。(《史记·管蔡世家》)

      3.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人固有一死,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汉书·司马迁传》)

      以上三组,第一组是引言,二“或”、二“有”严格对应,最为明显。第二组,代词前有先行词,对应也很齐整。第三组文字的差异,大体可归入版本异文的范畴,有意思的是,《司马迁传》内部,前用“有”后用“或”,彼此映照。也有前为“或”后为“有”的:

      4.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引救敝之规,宜流于长世。(《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因为“有”、“或”这样的同义关系,所以它们有时会“同义复用”。如:①六年冬,命复天下县邑。或有告楚王信谋反。(《前汉纪·高祖纪》)②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太平经·灸刺诀》)

      “或有”多义,作为无定代词同义复用,是其用法之一种。

      二、“有(无定代词)……者(语气词)”句

      

      “有……者”这样的句子,容易让人想到动宾结构。不过上二句若视“有”为动词、“……者”为作宾语的者字结构,会发现在意义理解和上下文衔接上存在问题。例1,梁惠王见睹的重点不在那个牵牛过堂下之人,而在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这件事,否则便难以理解惠王接下来问的是“牛何之”。所以,“有”是代词,“者”是语气词,而不是构成者字结构的助词。例2,如果前一分句理解为“有……之人”,就会闹笑话:近侍是“操献药者以入”。正确理解是:有人献不死药给楚王,近侍持药而入。所以,“有”是代词,“者”是语气词。又如:

      

      告韩信谋反事,司马迁、班固均有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汉书·高帝纪》:“人告楚王信谋反。”三书文字有差异,记录的是同一史实。《史记》有“有”无“者”,《汉书》无“有”无“者”(但有意义相当于“有”的“人”),《资治通鉴》有“有”有“者”。此可证《通鉴》与《史记》乃同一句型,“有”是代词,作主语;“者”是语气词,语气词不是必不可少的。又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