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派别·反思

——关于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作 者:
胡健 

作者简介:
胡健,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0 胡健(1954- ),男,江苏沭阳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对普及美学这一学科,培养美学新人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这场美学大讨论的语境基本是前苏联式的,因而这场美学讨论在理论视野与学理上都有极明显的局限,而要真正理解这场美学大讨论,对决定当时讨论语境的前苏联美学模式的反思才是更根本的。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15)04~0018~06

       一、语境

       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有个特点,就是总是要学习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中国的现代美学,实际是一个至今还在延续的现代性事件。作为西学的美学,20世纪初就被中国学者引入了中国,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把西方的美学观念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为中国现代美学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使中国有了美学。三四十年代,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明显地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也与西方现代文化有着相当的关系,而蔡仪的美学体系,则标志着前苏联文化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一方面宣布要“赶英超美”,一方面要“学习苏联老大哥”,这就形成了当时中国政治色彩极浓的基本语境,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美学大讨论是深受当时的整体语境的影响的。在当时的语境中,西方现代文化被批判为腐朽的、落后的、反动的资本主义文化,而前苏联文化则成了进步的、向上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如果说,中国现代美学是一件现代性事件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就是这个现代性事件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

       前苏联的美学是从二战以来发展起来的。从二次大战以来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正是西方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时期),前苏联美学有了很大发展。当时苏联美学的队伍主要由第一代的洛瑟夫、阿斯穆斯、里夫希茨(他们主要研究美学史),第二代的卡冈、布罗夫、叶果罗夫,以及第三代的斯托洛维奇、鲍列夫、万斯洛夫等人所构成。与西方现代美学完全不同,前苏联的美学模式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美学流派。这一点从叶果罗夫的著作《现代资产阶级美学的反动派实质》的书名中就可以反映出来。二是关心西方古典美学中的美的本质问题,并以此为整个美学研究的重心,这显然是对西方古典美学的承继,因为美的本质问题也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三是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即首先要认定美的哲学基础,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并以此来划分美学派别。当时的苏联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主要有三个派别:首先是以叶果罗夫、波斯彼洛夫等人为代表的自然派,主张美是一种自然的属性。其次是以卡冈为代表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派,再次是以斯托洛维奇、鲍列夫、万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社会派,他们主张美是一种社会属性或价值。有趣的是,前苏联的美学界也曾发生过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美学讨论从1956年开始,长达10年时间。这场讲论的重要诱因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被重视,争论的焦点则依然是美的本质问题,在这场争论中,苏联的自然(客观)派、主客统一派、社会派之间针锋相对、争论得异常激烈。[1](P217~237)

       以上之所以要介绍前苏联的美学情况,是为了让人们对我们当年国内美学大讨论的语境与模式有一个更好地了解与理解。

       再看我们国内当时美学界的情况。从外部来讲,前苏联文化模式对中国当时的美学讨论的语境有着支配性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国内密切关注前苏联美学界的新动态。20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学界渐趋活跃,渐趋繁荣的艺术创作迫切需要建构美学理论,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知识场域已成共识。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于1956年增设“美学组”的举措立即引起了中国美学界的注意。几个月后,新中国便成立了“美学组”,最值得注意的是“文艺报美学小组”和“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小组”。其次,苏联美学论著陆续引进中国。如罗森塔尔的《苏联美学问题》、铎尼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克林列夫的《音乐美学问题》等。第三,聘请苏联专家前来讲学。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其表象背后既体现着意识形态对美学知识的重塑,还蕴含着美学家们遵行某种规范探讨学科知识的潜流。第四,派遣美学家赴苏交流。[2]从国内的情况讲,1956年的“双百”方针推进了共和国成立后的这场美学大讨论。而就这场美学大讨论的具体起因而言,它却是因为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加以清理而引起的,其结果则演变为——如有的学者所说——那个文化专制时代中的一次“最具有学理内涵”的学术碰撞,并在这种学术碰撞中,形成了共和国早期美学研究中的四个主要流派。我们完全可以说,苏式的文化语境与美学模式从根本上影响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美学大讨论,我国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主要美学派别与前苏联的美学派别基本相互暗合,这也不是偶然的。(据凌继尧先生介绍,他80年代去前苏联访学,当他向苏联学者介绍中国的当代美学时,前苏联的学者表示不愿听,因为中国的现代美学与前联的现代美学太相似了)。

       二、派别

       如前所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中国美学形成了四个派别:

       一是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朱光潜的美学体系是在民国时期受西方现代心理美学影响而建构起来的。共和国成立以后,苏联文化成了“先进”文化,西方现代文化成了“落后”文化,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在新的语境中就自然不合时宜了,他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以适应新的语境。事实上,那场美学大讨论正是从朱光潜对自己过去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开始的。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反省与批判自己的美学思想,认为他的思想中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康德、柏格森、克罗齐这些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因而他过去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他的这种反省与批判,意味着他向西方现代美学的告别,向前苏联美学的靠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