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老子》通假字及用韵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文文(1976-),男,江西余江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字学、音韵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原文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通过整理分析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中的全部通假字,可考订该材料所代表的西汉语音:声母方面,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的关系十分密切;和中古音相比,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不甚明显;等等。从北大汉简《老子》通假字及用韵材料来看,其韵部分合具备罗常培、周祖谟等人总结出来的大部分西汉语音特点,如鱼矦合为一部,脂微合为一部,歌支通押、幽宵通押等,但同时也存在真文不同部、幽矦相押、鱼铎相押等特征。另外,北大汉简本在《老子》用韵韵例的判定、考察《老子》文本演进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一、近来有关汉代语音的研究

      1936年,钱玄同在给于安澜的信中曾感叹先秦以后上古音研究的不足:“然专尊先秦,于汉魏以下不屑措意,偶有涉及,辄以‘变音’一词了之,是亦通人之弊也。”[1]3罗常培先生甚至认为:“清代对于汉代语音真正做过一些工作的只有王念孙一个人。”[2]2周祖谟先生在《两汉韵部说略》一文对前代学者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张成孙的汉代语音研究进行了述评,同时也指出,关于汉代语音的研究,一是研究者寡,二是研究还不够深入。[3]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对汉代语音进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根据其使用的材料来看,可大致分为以下一些类别。第一类是利用韵文材料进行汉代语音研究。如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利用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用韵为材料,全面、系统地研究汉魏晋南北朝800年间韵部的演变;王力在《汉语语音史》利用张衡等人的汉赋用韵对汉代(以东汉为主)韵部进行了研究;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用韵谱的方式罗列了汉魏六朝的韵文用韵情况。此外,邵荣芬、王显等学者也采用这类材料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对汉代语音进行探讨。第二类是利用通假字材料考订汉代语音。其中利用汉代简帛等材料中的通假字考订汉代语音的有周祖谟《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赵诚《临沂汉简的通假字》、李玉《秦汉简牍帛书音韵研究》、刘宝俊《秦汉帛书音系》《秦汉帛书音系概述》、张儒《关于竹书、帛书通假字的考察》,等等。在《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一文中,周祖谟先生利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尉缭子》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周易》、《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七种材料与传本对校,根据上述简帛文本中爬梳整理出来的通假字,对汉代的声韵调进行了探讨。4最近利用汉代出土文献材料开展汉代语音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如沈祖春《〈马王堆汉碑帛书[壹]〉假借字研究》对《马王堆汉碑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假借字所能反映的汉代声母情况进行了探讨。[5]邱龙升在《汉代镜铭的同音通用字考察》一文中,统计了汉代铜镜上的铭文中的同音通用字(通假字)。[6]96-102吴文文《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一文,利用东汉45方碑刻中的通假字材料探讨了东汉时期的语音特点。[7]第三类是利用声训、读如、读若、汉对音等材料。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汉代语音的著作和论文可参看拙文《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中综述部分的相关内容介绍。由上述列举的专著和论文可知,近来对汉代语音的研究正日益深入,研究方法有所更新、研究材料日益丰富,研究成果较清代学者而言,有了很大的进展。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是抄写于西汉时期的出土文献,其中有不少通假字,且《老子》一书又是韵文,因此,我们据此材料,开展对西汉语音的考察。据北大汉简《老子》整理者分析,汉简《老子》“抄写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8]2,“下限不晚于宣帝”[8]209可知,汉简《老子》的抄写时间及其通假字所能反映的语音时代,大致在汉武帝至汉宣帝之间,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49年。

      二、北大汉简《老子》中的通假字

      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北大汉简本《老子》中的全部通假字材料。确定通假字和本字的具体做法是将北大汉简本《老子》和王弼本《老子》文本进行对比,按照章节顺序罗列。首先排除一些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字,用〈〉标出本字。如汉简《老子》第20章(王本57章):“民多利器而固〈国〉家兹昏”,第37章(王本73章):“勇于不敢则枯〈活〉”,第42章(王本78章):“攻坚强者莫之能失〈先〉”,53章(王本第10章):“爱民沽〈治〉国”。又如一些“木”旁和“扌”旁相混的字,如“榑(抟)气至柔”、“□(挫)其锐”,等等。其次,在考订语音时,还应排除异体字,如汉简本68章(王本27章):“善數者不用檮〈籌〉重?”等。一些涉及因版本不同尚存争论的用字也不列入,如第二章“万物作而弗辞”,王本为“万物作焉而不辞”,傅奕本为“万物作而不为始”,“辞”和“始”显然也不能视为通假关系。根据这些方法,共确定通假字189个。由于一些通假字反复出现,最多的如“智”通“知”共55次,我们统计出全部通假字出现次数为404次。据汉简《老子》抄写者统计,《上经》字数为2942字,《下经》为2303字,①全书共计5245字。由此得出汉简《老子》文本中通假字占7.7%。

      确定通假字后,查找出全部通假字及其本字的音韵属性。具体做法是,通假字后以小号字依次列其在《广韵》[9]中的声调、韵部和声母,然后根据郭锡良《上古音手册》[10]列出其在上古音的韵部。在后面的括号内按照同样顺序列出本字的上述音韵属性。限于篇幅,这些通假字及其音韵属性不一一列出。通假字按照其与本字在字形上的关系分为四类,全部在下文列出。

      三、以北大汉简《老子》通假字为材料考订西汉语音

      (一)汉简《老子》通假字与其所代表的本字在字形上的关系

      1)本字以通假字为声旁,如:乃(扔)、发(废)、厥(蹶)、堇(勤)、辱()、中(冲)、臧(藏)、规(窥)、生(姓)、聂(摄)、孰(熟)、复(覆)、齐(济)、来(勑)、央(殃)、正(政)、兑(锐)、兹(滋)、章(彰)、萅(蠢)、夬(缺)、亨(烹)、位(莅)、共(拱)、四(驷)、若(诺)、兹(慈)、亢(抗)、苦(枯)、责(積)、俞(愈)、亚(恶)、顷(倾)、争(静)、方(妨)、严(俨)、广(旷)、至(致)、云(芸)、母(侮)、芒(荒)、巸(熙)、台(似)、蜀(独)、屯(吨)、或(惑)、章(彰)、兄(况)、反(返)、或(域)、冬(终)、睘(還)、立(位)、古(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