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简牍帛书里相通用的字及异文一般统称“通假字”。实际上,这些“通假字”中有一些是同源字。本文从简牍帛书所谓“通假字”及异文中甄别出来的同源字(即“同源词”)大多是王力《同源字典》中未注意到的字。有些字《同源字典》虽已收录,但还有其他重要的语源义(义根),这些字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文中同源字同源的音转规则基本上依照王力《同源字典》中确定的办法[1]12-20。字例的拟音除清鼻音和复辅音声母外依照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2]的体例。构拟字例的清鼻音*hm-以及*sm-、*st-型复声母,还利用汉语方言和亲属语言同源词相同或相似的反映形式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加以印证。本文*st-型复声母包括*st-、*sth-、*sd-三种形式,它们之间的音转关系是“准双声”。 在考释过程中,先列出简牍帛书中同源字字例、出处,并说明这些同源字之间符合音转规则(即“音近”)的语音关系;然后再利用传世典籍及古代训诂等材料,按照语音关系的顺序对同源字之间的“义通”情况进行考释和研究。
薨,《说文》:“薨,公侯
也;从死瞢省声。”“薨”是“死亡”。“死亡”就意味着“黑暗”。“薨”以“瞢”为声符,依沈兼士的“右文说”,“薨”“瞢”当同源。“薨”之义为“不明”、“黑暗”。“梦”“瞢”也有“黑暗”之义,故“薨、瞢、梦”亦当同源,可相互通用。“梦”不仅有王力所说的“乱也”之义[1]246,还有“暗”义。《后汉书·武纪·赞》:“三精梦塞。”李贤注:“梦,言昏昧也。”《说文》“梦”,朱骏声通训定声:“梦,夜不明也。”《管子·地员》:“用日为梦。”俞樾按:“然则梦之本义,为夜不明也。”故“梦”的基本意义当是“夜”之“黑暗”。瞢,《慧琳音义》卷四十二“瞪瞢”注:“瞢,不明也。”“不明”即意味着“黑暗”。又卷五“瞢瞢”注:“瞢,无光也。”《玄应音义》卷二“瞪瞢”注:“瞢,谓闇乱也。”《太玄·瞢》:“瞢,晦也。”“晦”之义为“黑暗”。王褒《洞箫赋》:“瞪瞢忘食。”李善注:“瞢,昏也。”“昏”即“昏暗”也。《太玄·瞢》:“瞢”,司马光集注:“瞢,古梦字”。《尔雅·释地》:“楚有云梦。”刑昺疏:“梦即瞢也。”
按,“贲”、“奔”均有“快跑”之意。义根为“快”。 贲,《大戴礼记·夏正月》:“十有二月,玄驹贲。”《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平帝元始年更名虎贲郎。”又:“卫土施贲。”颜师古注:“贲与奔同,言为奔走之任也。”《尚书·牧誓》:“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若虎之贲走逐兽,言其猛也。”《集韵》:“走,疾趋之也。”“贲走”同义连文。《说文》“贲”,朱骏声通训定声:“贲,假借为奔”,此说似不妥,“贲”“奔”均有“走”义,是一对同源词。朱骏声的“假借”多是同源。奔,《说文》:“奔,走也。”《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奔”亦即是“疾进”、“快跑”。
博prwak(溥phrak、普phwar):帮滂旁纽,“博、溥”叠韵,“博、普”铎鱼对转。“博”见《马[壹]》90。“普”见《马集肆》24。 按,hm-与m-、p-、b-均是旁纽关系,上述字的主要元音都是-a-,相互之间是叠韵、对转或通转关系。这些字的义根都是“大”,是一组可相互通用的同源词。
芒,《法言·孝至》:“芒芒圣德。”李轨注:“芒芒,大也。”《诗商颂·玄鸟》:“宅殷土芒芒。”毛亨传:“芒芒,大貌。”左思《吴都赋》:“芒芒终古。”李善注:“芒芒,远貌也。”《淮南子·淑真》:“其道芒芒。”高诱注:“(芒芒),广大之貌。”《汉书·礼乐志》:“芒芒极。”颜师古注:“芒芒,广大貌也。”莽,《小尔雅·广诂》:“莽,大也。”《楚辞·九辨》:“莽洋洋而无极兮。”王逸注:“周行旷野,将何之也。”左思《吴都赋》:“相与腾乎莽
之野。”李善注:“莽
,广大貌。”《吕氏春秋·知接》:“何以为之莽莽也。”高诱注:“莽莽,广大貌。”荒,《诗·周颂·天作》:“大王荒之。”毛亨传:“荒,大也。”孔颖达疏:“荒者,宽广之义,故为大也。”《礼记·投壶》:“毋怃毋敖。”《大戴礼记》作“无荒无傲”。《尔雅·释诂》:“怃,大也。”“荒”即“怃(大)”也。般,《方言》一:“般,大也。”《广雅·释诂一》:“般,大也。”王念孙疏证:“胖、槃与般通,鞶、幋、磐义并与般同(即同源)。”按,以“般”为声符的字多有“大”义,“般”是上述同源词的语根。这一现象亦可证“右文说”是相当科学的。槃,《仪礼·士冠·礼记》:“弁名,出于槃。”郑玄注:“槃,大也。”《礼记·王制》:“周人冕而祭。”孔颖达疏:“槃,大也。”《廿二史考异·史记五》:“大专槃物兮。”钱大昕按:“槃读为般。”《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马瑞辰传笺通释:“槃与般同。”鞶,《易·讼》:“或赐之鞶带。”陆德明释文:“鞶,大也。”《说文》:“鞶,大带。”《玉篇》:“鞶,大带也。”《法言·寡见》:“又从而绣其鞶帨。”李轨注:“鞶,大带也。”方,《广雅·释诂一》:“方,大也。”王念孙疏证:“方,与大同义。”《国语·晋语一》:“今战国之方。”韦昭注:“方,大也。”《尚书·尧典》:“汤汤鸿水方割。”蔡沈集注:“旁、方古今字。”按,古今字皆是同源字。旁,《管子·白心》:“无以旁言为事成。”郭沫若等集校引孙星衍云:“旁,大也。”《广雅·释诂一》:“旁,大也。’”王念孙疏证:“旁者,广大也。”《广雅·释诂四》:“旁,方也。”《逸周书·世俘》:“旁生魄。”孔晁注:“旁,广大也。”《国语·晋语一》:“民旁有匿。”王念孙按:“旁之言溥也。”按,“之言”是故训中的声训方式。王力《同源字典》:“声训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1]10故“旁溥”同源。博,《广雅·释诂一》:“博,大也。”《广韵》:“博,大也。”《诗·鲁颂·伴水》:“戎车孔博。”陆德明释文:“博,大也。”朱熹集传:“博,广大也。”《吕氏春秋·上德》:“故义之为利博矣。”高诱注:“博,大也。”溥,《说文》:“溥,大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溥,本义为水之大,转注为凡大之称。”《玉篇》:“溥,大。”《礼记·中庸》:“溥博如天。”孔颖达疏:“溥,大。”普,《广韵》:“普,大也,博也。”《仪礼·士虞礼》:“嘉蔫普。”郑玄注:“普,大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普天之下。”颜师古注:“普,博也,广也。”又,《王褒传》:“则趋舍省而功施普。”颜师古注:“普,博也。”《韩非子·解老》:“其德乃普。”李奇猷集释:“普、溥同字。”按,意即“普、溥”同义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