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范畴感知和连续感知是人们在知觉中区分两个音位的两种典型模式。经典的范畴感知研究包括两个实验——辨认和区分,实验刺激为等声学间距的人工声音刺激连续统。典型的范畴型感知在辨认率曲线和区分正确率曲线上的特点分别是:1)跨范畴边界的两个相邻刺激的辨认率差别远远大于处于边界同侧的两个相邻刺激的辨认率差别;2)在声学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跨范畴的两个刺激的区分正确率高于处于范畴同侧的两个刺激的区分正确率(Liberman et al.1957)。范畴型感知意味着两个音位存在某种声学参数上的范畴边界,或者说,两个音位的声学范畴边界是清晰的。如果辨认和区分结果没有上述两个特点,那么音位的感知就是连续型的,也就是说两个音位不存在清晰的声学范畴边界。关于普通话声调的范畴感知问题,最早的工作是王士元(1976)对阴平和阳平范畴感知的实验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普通话母语者对于阴平和阳平的感知是典型的范畴化感知模式,当一个升调的上升幅度低于某个声学临界点时,普通话母语者就不再认为这个声调是阳平而是把它识别为阴平,此临界点就是阴平和阳平的范畴边界。近十年来,其他学者的重复实验都支持了王士元的结论(如Halle et al.2004;Xu et al.2006;Xi et al.2010;Peng et al.2010;王韫佳和李美京2010;张林军2010a,2010b)。 学界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了更多的声调感知范畴化现象。例如,Francis et al.(2003a)发现粤语不同曲拱的声调的感知(例如高平调和高升调,低降调和低升调)是范畴型的;Halle et al.(2004)发现台湾国语的母语者对于台湾国语的阳平和去声、上声和去声的感知也是范畴型的;高云峰(2004:100-102)发现,上海话阴去、阳去和阴平(调型不同)的感知是范畴型的;Peng et al.(2010)发现,普通话母语者对于阳平与去声的感知是范畴型的。但是,有些学者在声调感知的实验中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例如,Abramson(1979)对泰语高平、中平和低平调进行了范畴感知研究,他认为这三个平调的辨认是范畴型的,但三个平调区分曲线上都未出现范畴边界处的区分高峰,因此他认为泰语的平调感知是非范畴型感知。Francis et al.(2003a)发现,粤语的三个平调尽管在辨认中出现了范畴化倾向,但区分曲线上未出现区分正确率的峰值,这个结果与泰语平调感知的结果非常相似。此外,Francis et al.还发现粤语低升调和高升调的辨认是范畴型的,但区分却也是非范畴型的。 声调感知范畴化程度的量化研究是近年来范畴感知研究中的新进展,也就是说,仅将语音范畴的感知区分为连续型和范畴型是不够的,在典型的连续型和典型的范畴型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间状态。例如,Xu et al.(2006)发现普通话母语者对阴平和阳平感知的范畴化程度高于英语母语者,Halle et al.(2004)发现台湾国语母语者感知台湾国语的阴平和阳平、阳平和去声、阳平和上声的范畴化程度高于法语母语者,Peng et al.(2010)发现汉语普通话和粤方言母语者在普通话阴平和上声、阴平和去声感知中的范畴边界比德语母语者更清晰,张林军(2010a,2010b)发现,泰语、日语和韩语母语者对普通话阴平和阳平感知的范畴化程度都低于普通话母语者,而泰语母语者的范畴化程度又高于日语和韩语母语者。在技术上如何定量判断语音感知的范畴化程度,前人使用了不同的技术参数,本文在第2节将介绍前人使用过的部分方法。 如果认为只有辨认和区分曲线上都出现范畴化特点才能确认音位的感知是范畴型的,那么,总的来说,前人在曲拱特征不同的声调的感知中都得到了范畴型结果,而在平调的感知中多数人都得到了非范畴型结果(Xi et al.2010)。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我们会直觉地进行这样的假设:不同调阶的平调的感知是非范畴型的,平调和曲拱调或者不同调形的曲拱调的感知是范畴型的。而Francis et al.(2003a)的结果让我们把以上假设推广为这样的问题:调形相同或者相似的声调的辨认和区分是否都是连续型的(例如平调和平调、升调和升调、降调和降调、降升调和降升调)?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在平调的感知研究和相似调形声调的感知研究中都未得到典型的范畴型结果,但国内一些研究者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例如,高云峰(2004:14,32-41)发现上海话的低升调阳去和高升调阴去之间存在辨认和区分的范畴边界;金健(2010)发现广州话的三个平调的感知呈现范畴化或者类范畴化的特点,东海话(闽南方言潮汕片)的4个平调的感知也呈现出范畴化或者类范畴化的特点;金健和施其生(2010)还发现汕头谷融方言(闽南方言潮汕片)不同降调的感知呈现类范畴化特点。又如,荣蓉和石锋(2013)考察了位于双音节词前、后字位置上声(实验设计为低平调)和阴平的知觉,他们认为处于前字位置时,半上声和阴平这两个平调的范畴化感知特点更强。以上这些研究都是把目标声调置于负载句甚至是有意义的词中,这种实验方法并不符合经典的范畴感知实验范式。经典范畴感知实验范式所使用的刺激为孤立音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临近的同质单位(对于声调来说就是相邻声调)以及词义信息对目标语音范畴的辨认或者区分产生影响。实际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声调感知的范畴化特点受到目标声调是否置于负载句以及在负载句中位置的影响,例如,Francis et al.(2003a)对比了粤语孤立声调与处于负载句中的声调的感知,在多数情况下处于负载句句中位置的声调在辨认中出现了更强范畴化特点,但处于句末位置的平调的区分依然是非范畴型的,Zheng et al.(2004)关于粤语平调感知的结果与Francis的结果相似。由于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将不再讨论使用负载句或者负载词所得到的声调感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