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终结或“最后一瞥之恋”

作者简介: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斯洛文尼亚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卢布尔雅那大学,斯洛文尼亚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科学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美学教授,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主要从事美学研究。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和当下双重语境下,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表现在艺术概念、艺术形态、艺术功能、艺术价值等出现了新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和哲学、历史、社会、美学等呈现出新的关系。艺术的新变使得原有关于艺术的阐释理论变得“不合时宜”,以至于当下对于解答“艺术是什么”、“什么样的艺术是艺术”以及“真正的艺术在何处”等问题变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提出之后,艺术的发展命运成为悬在艺术史和当下艺术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厘清上述问题,不仅能够为当下多元化的艺术生态提供有效的理论资源,同时有助于艺术实践激发新的活力,开创新的天地。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15)05-0053-(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15.05.007

       从全球来看,今天无论我们生活于何处,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当然,一些特殊的地区除外,比如朝鲜、伊朗的部分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巴尔干半岛的一些地区。当今的艺术观念主要与这一术语在英语中的含义有关。因此,当下所谓的“艺术”(甚至在哲学领域和欧洲大陆地区),不再是德语中康德主义意义上的“艺术”,也不再是法语语系中的“美术”,①而主要指英美语言中的艺术概念。这一点,不仅在今天所谓的西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同样适用于前苏联国家、第二世界的其他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主要城市中心。

       因此,今天对于“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艺术主要指涉英美语言意义上的“艺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这一认识逐渐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传播。当下艺术和文化的商品化,与这种艺术概念的全球传播相伴而生,并成为传播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英语中所谓的“艺术”不仅统摄了在其他文化和语言框架中“艺术”的所指,而且囊括了当今英语中“艺术”的主要所指——视觉艺术。它涵盖了更广泛的艺术作品和创造领域,包括音乐、文学以及其他类似的“艺术”特征。随着1980年代“图像转向”②的盛行,视觉艺术已成为占主导优势地位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的核心内容。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现代主义艺术被视为人类创造力的最高表现(如卡尔·马克思所言),并且肩负神圣历史使命(如黑格尔所提倡)。彼得·毕格尔在《先锋派理论》(1974)中对从历史先锋派开始到现代主义艺术无法坚守这一使命进行了批判。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艺术不再拥有这样的目的。今天,在艺术和文化之间,不存在像阿多诺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那样将两者严格区分的必要。

       当代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因此,从现在开始,我将把视觉艺术看得比文学、音乐或表演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更为重要。今天,在艺术这样一个管弦乐队中,其他艺术形式扮演着第二琴手的角色。我顺便要指出的是:文化的主要驱动力正从文学转向视觉艺术。这一点在文学占据优势位置的众多欧洲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按照赫尔德的解释,文学与语言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民族原则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将会造成“过度使用文化作为政治替代品”③的负面作用。“这在第三世界和拉美国家同样重要,但在这儿,首先需要建立国家,受新成立国家的自身影响,民族和民族意识接踵而至。”④

       目前出现的对于艺术本质的各种疑问,源自概念艺术(此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运用该词)的崛起。概念艺术起源于1913年马塞尔·杜尚的第一部现成品。自此以后,它扭转了正在发展的现代主义艺术方向。恰如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1971年的文章《反先锋》⑤所说,杜尚对“彻底的突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这次突变与印象主义不同。因为印象主义虽然反对先前的艺术传统,但却以先前的艺术传统为基础,融合了传统,并没有促进艺术更深远地发展。

       杜尚开启了20世纪艺术的新传统。尽管它与现代主义并行不悖,但是随着现代主义的终止和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最终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因为后现代主义同样是非历史的,同样剔除了过剩的含义。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欧洲文化扩张就从未停止过。众所周知,这种扩张伴随着经济和政治扩张而来。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象征主义被移植到这个遥远的大陆。在新生的殖民主义时代来临之前,这个大陆没有任何活动和手工艺品被赋予艺术这一名称。用菲律宾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帕特里克·弗洛雷斯的话说:“艺术领域使用‘艺术’这一术语来指涉物质文化,有意展示超越实用性的能力,并体现一种将自然转化为具有特殊价值和崇高事业的非功利社会价值观。但这一人为创造,本身存在很多问题。‘美学’这个词,实际上将这一问题变得更加让人费解,因为它展现了一种兼具理论与历史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往往将自己对于艺术的定义加以普遍化,认为它适合于所有的时代和人们。”⑥

       近代殖民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西方的艺术教育引入殖民地国家。例如,1925年法国远东艺术学校的成立,促进了一些优秀的越南艺术家开始使用法国风格进行绘画。更广泛地讲,同一时期的一些非西方的知识分子吸收了欧洲艺术创作的最新趋势。比如,日本油画家万铁五郎(1918年)和柳濑正梦(1922年)以及巴西作家格拉萨·阿拉尼亚的作品共同见证了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存在和变异。

       尽管现代性是未完成的,但在西方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然而在东方、殖民地、前殖民地、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它却遭遇了失败。在那儿,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或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类的概念和关系,通常没有什么意义。假使有,也已经改头换面成了一种全新的东西。

       以中国为例,“对中国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不涉及全球化的历史时代或者全球历史哲学意识,而是一种在拥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个体主观性认识。对中国人而言,现代性等同于一种新的民族观,而不是一个新的时代,后现代性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替换物。后现代性被认为是比现代性更新的东西,而非对现代性做出的本质性批判或者是与其的决裂。因此,中国的先锋艺术通常具有两副面孔,一面是现代性,一面是后现代性”。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