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引领·创造

——美育的时代之变漫谈

作 者:
周星 

作者简介: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周星(1958- ),男,江苏灌南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

原文出处:
美育学刊

内容提要:

美育的时代之变,既是一种需要对待的难题,也是需要调适的机会。观念认知最为重要,美育固然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本精神教育,即通过催发人的本质情感而实现自发追求美善的目的。因此,审美教育是依赖熏染、沉浸和身心感悟引发对于美的向往感受。它不是知性的教育,而是感性的诱发,所以,对于灌输的疏远和对于感悟的亲近,是美育的基本精神。面对现实境遇和网络时代的影响,克服对美育的成见,开拓美育的新局面,需要复合措施。但美育实现的不是偏向技能而是靠近精神情感触发的教育,其高雅和神圣的性质,不可改变。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5)05-0001-07

       主持人:周星教授

       主持人的话:审美是人类满足精神情感美妙感悟的升华体现,其自身有一套依托于精神愉悦的情感判断逻辑。而美育则是为了审美精神传扬延续的濡染教化活动。千百年来,传承于审美精神的美育已经在各种途径中显现,但艺术审美显然是聚焦美育的重要途径。有鉴于此,本栏目试图从美育价值的时代变迁中辨析美育的精神价值,更希望落实到不同艺术类型的审美意义阐释上,来展示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呈现,尽管这里择取的只是建筑艺术、戏剧艺术和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论说文字,但持续性的展开将为我们理解艺术审美的多元意义打开眼界。

       从理想的角度看,在市场经济占据上风的时代,审美教育更加需要高扬;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审美教育欲求应当更为强烈;而网络媒介时代,审美教育的迫切性和应用价值更为凸显。在这里,美育不能被时代抛却,更不能自己失去修正时代的勇气。而实际上,美育的观念认知日渐重要——这就是非以传统框架而自得的美育封闭体系,而是要开放适应时代需要的审美认识,强化媒介转变时代的美育新途径,坚持根本性的人本教育的美育观念。

       作为一直在从事美育包括大学和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同时作为专业的艺术教育教授,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时代变迁中的美育观念和美育地位的涨落。一方面,参加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亲身感受到普泛性的美育之受欢迎和具有的动人魅力,另一方面,又担忧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教育,与实际社会之间的差别。对于美育自身的理解并没有得到更为深入的认知,又囿于审美时代的文化背景改变了接受环境,由之,美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观念滞后性和方法措施的受限,导致收效不大,改变也不大。探身到基础教育层面,美育的实施受限于长期以来的高考制度和育人功利性的影响,无论是课程还是校园美育的地位都不见明显高升。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环境,还有美育传统倡导者、接受者和媒介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不是造就了美育倡导效力的降低。

       一、现象和观念探究

       需要强调,艺术教育的发展还是较以往大大变化了,艺术在每一年招生中超过报名总数10%以上的比例即是例证。而2012年艺术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更是艺术地位提高的标志。但相关联系的美育,则似乎收益和缺憾都存在。伴随艺术教育的扩大,美育的价值呈现理应更好,但无须讳言,人们对美育的深入认识还不足。美育的基本观念——审美教育精神该到高度重视,并且切实寻找适应时代发展新途径的时候了。美育的独特性在于上可直接联系着哲学的思维,即审美和美学精神,下可以落脚在具体的艺术专业技术掌握上,而根本上是关于人的整体精神审美感觉。但是,我们对于当下需要改进的美育,却亟待有新的认识体系。应当承认,我们一直在教化性的道德与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上下功夫,其必要性是灌输,但缺乏直抵人心的美育这样一种感化和濡染,对于幼小孩子而言,不免局限口号的大而化之,却难免缺少个体聚焦的情感接受。看到走在大街上的孩子随意嗑着瓜子,大学校园顺手一丢冰棍纸的时候,你就明白缺少身心自觉的人格美培养,会造就的在经济发达后,蜂拥而至国外的旅游点,几乎成为一种不良标志性的灾祸。为什么有时我们会为台湾地区所谓的政治畸变、不同势力为政坛的争斗污浊而不齿,但在民间,却感受到接触的社会大众或者校园学者一样的彬彬有礼——自小培养而发自内心的素养,让人成为可以自律而顾念他人的知道善美的人。中国的美善合一精神传统,在当下一定程度的缺乏,影响着许多代人的精神素养。立德树人的重要侧面,不能不和美育紧紧相连,否则就可能延宕或者影响真正的德行之人的培育。

       美育固然是学校教育,但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本精神教育,即通过催发人的本质情感而实现自发追求美善的目的。因此,审美教育是依赖熏染、沉浸和身心感悟引发对于美的向往感受。它不只是知性的教育,而是感性的诱发,所以,对于灌输的疏远和对于感悟的亲近,是美育的基本精神。由于美育实现的不是偏向技能而是靠近精神情感触发的教育,其高雅和神圣的性质,就需要切近人心情感的感化。而时代已经到了需要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心需求相协调的艺术审美教育新阶段。需要在观念认识、决策行为和实践教育的多样化上进行新的努力。特别需要强调,放大来看,美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专利,而是普泛性的教育,延伸到人的成长的终身阶段。所以,美育是人生需要而不是硬性教化,是情感濡染而非技术指标可以衡量,是人的精神接受和人的自然感受相互合一。

       二、美育的意义认识

       在一般意义上,美育的口号和美育的价值不会被否认,但实际上美育在人的精神教育上的意义,却逐渐被更为功利的因素所遮蔽。由于在实际社会中,具有可以计算和衡量的政策指标被看重,而依存于精神情感因素的对象不时被忽视。就宽泛的艺术教育而言,由于其和考试升学没有直接的关系,人们的漠视也自然而生。即便在基础学校中有艺术教育的课程,被具有小升初和中考的压力所导致的占用也不在少数。所以,超越功利的审美教育要破解的包括观念共识、价值存念和实际意义认识,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长期以来美育从宏观上看,是完善社会的人的全面性提升的必要之举,从教育的角度看,美育是人的素养教育必备的基础,也是教育全面丰富性的不可或缺部分。实际上,站在小康社会和世界大国的精神面貌呈现上看,美育越来越成为与经济发展匹配的文化生态要素的重要构成;而美育是一种独特意义的“以德育人、以美化人”的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对象。在社会文化角度,美育的价值在于培育人们对于社会情感认同的人文精神,是学生认同精神文化和认知生活正确观念的思想品德基础,通过美育让人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情感原则,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利益和个性意识的平衡关系等等。这样看,美育功莫大焉。

       自然,美育在学生阶段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要辨析的是,美育的人本性教育的精神不能简单看成教育养成,而是熏染生成。在完善社会的教育体系中,美育贯穿在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审美教育,从美育主要实施途径的艺术,到关切身边的美好事物、关爱自然色彩和声音的美妙,将知识学习的趣味和生活和美结合起来,审美就是一个不教而教的过程。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知识性的获取还在其次,理解美的能力,认识美的高尚价值,区别美丑的差别,崇尚美的精神内涵等都是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