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理事论坛上就曾指出,要弄清审计职业化的涵义和标准以及资格和条件,尽快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2014年,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这表明“审计职业化”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为了部署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要求,适应审计工作自身特点和审计事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全面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发展进程意义重大。 (一)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主要追求四方面内涵: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胜任愉快”为目标,保持人们的职业体能;三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四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推导出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的审计职业资质管理制度,优化审计人才准入、管理和退出管理;二是完善的审计业务后续教育制度,建立终身审计职业培训体系;三是完善的职业晋升激励制度,优化审计人才的职业等级管理;四是完善的职业纪律奖惩制度,提升审计队伍职业道德修养和重塑核心价值观。 (二)审计职业化程度的属性特征 探索一项职业是否有必要实现职业化以及职业化实现的途径,除了要理清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职业化的作用体现,即工作效用。工作效用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职业化程度与工作效用成正比,即:工作效用=个人能力×职业化的程度,如图1所示。 如下图所示,如果审计队伍整体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很强,但审计职业化程度不够,审计事业发展的总体效用只能打折。有时审计干部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实质上是审计职业化的程度不高而造成。
分析审计职业化程度,首先应分析审计职业化应具备的属性特征,从而有利于对审计职业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根据社会学家库尔特根提出的职业化特征理论,可以得出审计职业化程度的属性特征:一是5个一般特征;二是5个社会特征;三是3个客体特征,如下页表1所示。 二、基层审计机关职业化程度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社会影响力的扩大,省级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以下统称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队伍逐渐壮大,人才结构有了改善,初步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坚定、业务技能精湛的审计干部队伍,为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以Y市(1个市级行政机关和6个县级行政机关)为例,对照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属性特征,分析基层审计机关职业化程度与发展需求。 (一)职业准入资格方面 根据Y市的数据:该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238人,从专业背景来看(如图2),其中会计审计类100人,经济类49人,管理类21人,法律类13人,工程类27人,计算机类8人,其他专业背景20人;从人才来源来看(如图3),其中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公开招考进入审计机关的46人,社会人员(主要是往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公开招考进入审计机关的96人,军队转业复员到审计机关的18人,从行政机关调入的49人,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29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具有会计审计专业背景的仅42%左右,也就是说,在任职之前,不到半数的审计人员经过严谨而系统的知识培训,大多数审计从业人员是任职后,接受了从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而以此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另从来源结构来看,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已达59%,可见该市已逐步重视选拔招考具有专业背景的审计人才。 (二)职业管理考评方面 一是业务组织管理。国家审计并不像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来代表和管理众多的从业人员、指导审计业务工作。基层审计机关通过地方审计学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理论研讨,集中冬训等形式,来推进和指导审计业务工作;审计业务质量管理由各业务处室、法规处以及业务会议分阶段负责;监察室跟踪督查。目前,该市审计机关已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如《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流程》等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并已实现审计项目审理全覆盖。 二是业务考评体系。该市审计机关业务考评体系主要围绕审计业务能力、审计工作实际来设计,将审计工作绩效以量化的形式来评估,主要包括“完成审计任务”、“审计项目质量”、“审计信息化”、“审计项目档案”和“审计统计台账”五个方面,在尊重客观审计规律的前提下,以日常业务工作为主要考核内容,采用超额完成工作加分制,量化审计业务人员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