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连-介词是指可以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这类词是汉语及其方言中的多功能虚词,学界的研究成果颇多。历史语法中“和”类虚词,如及、与、共、将、和、同、跟(李崇兴1994;于江1996;吴福祥2003),汉语方言如上海话“搭、帮、脱”(刘丹青2003)、绍兴柯桥话“作”(盛益民2010)、闽语汕头话“合”、南宁平话“凑”、吴语开化话“听”、吴语云和话“斗”、徽语绩溪话“做”、赣南客家话“赢”等皆经历了“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路径,且这种演变路径与语序具有相关性(吴福祥2003);江蓝生(2012)考察了汉语中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来源除了伴随动词外,还来自给予义动词、使役义动词、同位结构数量词“两个”等,至少四个来源,并讨论它们的语法化过程。连-介词其实只是多功能虚词中的一类,张敏(2010)运用语义地图模型描画了汉语方言主要间接题元的语义地图,在该语义地图上,连-介词的各种用法也构成一个连续统。可见,连-介词的功能和来源是具有类型学依据的。本文拟介绍目前学界关注较少的连-介词“等”,并讨论其来源。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近代西人所编写的宁波话各种文献中,“等”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它可以用来介引动作的协同者、交互者,也可用来介引指涉对象、平比对象、关联对象、受益对象,还可用来连接并列项。其功能与今宁波话“搭”相当。而“等”的这些介词用法并非源于等待义动词,而是另有来源。郑伟(2007)以《绣榻野史》为语料,得出现代南方方言中“等”的给予义动词、致使义动词和被动标记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本文则进一步探讨“等”的给予义动词和致使义动词用法不仅是被动标记,也是其他介词用法的源头,这种演变既符合方言历史语法的发展,也符合语法化演变的类型规律。文中方框“□”表示本字不清楚。 2 早期宁波话中连-介词“等”的用法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宁波话文献,如《马太传福音书》(1853)、《约翰传福音书》(1853)、《宁波方言字语汇解》(1876)、《宁波土话初学》(1857/1868)、《宁波土话旧约·创世纪》(1876)、《宁波方言便览》(1910)①等,“等”在罗马字版文献中记作“teng”,其读音符合“等”在宁波话中的音韵地位。早期宁波话“等”可做等待义动词,也可用在小句前表示主要动作发生的时间,这些用法与官话一样,本文不介绍。不过,“等”做连-介词,用法特殊,而在宁波话中十分常见,其用法与今宁波话“搭”相当,且在20世纪初以前的文献中,只用“等”,不用“搭”。下面我们介绍其连-介词用法。 1)表共同、协同,引介协同对象或交互者。如:
例(1)中“等”引介的对象皆为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参与者。 2)表示与某事物是否有关联,介引关联对象。如:
b.告诉其等告诉我是一样个To tell her is the same as to tell me.(《便览》1910:49) 例(3)“等”引介的比较对象,只限于等比对象,不能用于其他比较句。 4)指示与动作有关的对象,最常见的是介引言谈对象。如:
5)引进动作的受益者。如:
6)用做并列连词。如:
例(6)“等”连接的并列项即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文献中它是宁波话中最基本的并列连词。 我们统计了《宁波土话初学》(1857/1868)(简称《初学》)、《宁波土话旧约.创世纪》(1876)、《宁波方言便览》(1910)(简称《便览》)三种文献中“等”的用法分布,具体如表1。
从表1来看,“等”是早期宁波话各文献中功能活跃的连-介词,最常用做协同义介词、指涉对象介词和并列连词,其次是用做受益介词以及表等比和关联的介词。而“等”的这些用法在今宁波话中完全由“搭”取代,尽管“搭”在文献中于20世纪初期如《宁波方言便览》(1910)中始见使用。 3 早期宁波话“等”连-介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