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当”和“在”均可与“……时/的时候”等时间名词(组)相组合。目前的研究基本认同“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的观点(吕叔湘主编,1999:645),对“当”则争议颇大。很多专家曾就“当”的使用规范问题做过多方面的讨论,如黎锦熙(1924:19)、赖震川(1978)、《语文学习》编辑部(1979)、叶俊(1980)、高更生(1978)、谢发宝(1982)、邹战(1982)、阎仲笙、孙也平(1991)、黄明明(1992)、吕叔湘、朱德熙(1951/2005:104)等;也有专家从欧化的角度探讨“当”的特点,如顾百里(1985:118)、王力(1943:365)、贺阳(2008:138)等认为汉语本来很少在“时/的时候”前添加“当”字,五四之后因翻译过程中对译when才大量使用;还有学者对“当/在……的时候”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如李莹(2006)、叶皖林(2006)、李宗宏(2007)、曾晓鹰(2008)等。毫无疑问,以往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这两个词的句法属性奠定了基础。当然,也仍然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首先,是语体归属问题:一般认为“在”为口语表达形式,而“当”为书面语表达形式。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亟待解答: 1)“在”和“当”语体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语体差异是否存在着句法上的依据? 2)有的“当”可用于书面正式语体,但有的却主要用于文艺体。如: (1)2005年5月,当工人们对倦勤斋室内进行清理的时候,在宝座床的木板下,又有了新的发现。(取自北大语料库①) (2)当云中的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它的时候,就从云中一落千丈地掉下来,成为我们所见到的冰雹。 (3)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还珠格格》主题曲《当》)
可见,“当”的语体属性并不单一。那么,“当”的语体归属到底应如何定性?更重要的是,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种特征?这一差异有何种句法基础? 其次,“当”和“在”均可与“……时/的时候”等时间名词(组)组合,但二者并不“雷同”:不仅表意存在细微的差别,而且有时甚至存在合法与非法的对立。如: (4)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认识的朋友 *当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认识的朋友 在抗战即将胜利时签署的协议 *当抗战即将胜利时签署的协议 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当”与“在”的本质不同何在?其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内容?与语体有无关联? 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语体语法的角度来解答。具体而言,是“时空度”的不同造成的。而二者“时空度”的差异则源自其时空性质的不同。这诸多相互关联的不同是以不同的句法结构和运作为基础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语法研究中对语体的关注由来已久。吕叔湘(1992),朱德熙(1985、1987)、胡明扬(1993)、陶红印(1999)、张伯江(2007)等均提出过区分语体研究语法的必要。冯胜利(2003)提出过书面正式语体的概念,并对书面正式语体的模式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此后,他又对语体的机制、语体与文体的关系、语体语法属性、语体的构成要素以及不同语体之间的组配模式、书面正式语体的诞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二元对立”“时空别体”等观点(冯胜利,2010、2012、2013)。王洪君等(2009)更从话语时空与话主和受话间的距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主观近距交互语体”和“主观远距单向式语体”的观点。 本文将在以往学者提出的书面正式语体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冯胜利(2010、2013)、王永娜(2012)的“时空度”的思路,结合王洪君等(2009)的“主观近距”“主观远距”“当下”等概念,分析“当”与“在”在“时空度”和“句法位置”上的异同,从而解释二者语体差异的原因,印证和说明“时空别体”的规律。亦即: 1)口语非正式语体的语法特征为“具时空化”,亦即“使用语言系统中时间和空间的语法标记”; 2)书面正式语体的语法特征为“泛时空化”②,亦即“削弱或去掉具体事物、事件或动作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语法标记”; 3)文学体的语法特征为“超时空化”,亦即“不(或少)使用语言系统中时间和空间的语法标记”。③ 下面我们就从“在”与“当”的不同看语体的“时空”特点是如何发挥其“别体”作用的。 二 “在”“当”的时空特征 “在”和“当”不仅在搭配上,而且在表达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二者在“时空度”上的不同。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第一,“在”可直接与处所名词相搭配,“当”不可。如: (5)在学校 在图书馆 在屋子里 在上面 在中间 *当学校 *当图书馆 *当屋子里 *当上面 *当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