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陈诚对中外关系的认识与应对

——以书信、回忆录、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炳三,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徐炳三(1976- ),男,吉林梅河口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原文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陈诚对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有着独到的思考。对于日本,陈诚精辟地分析了其入侵动向,并主张长期坚持全面战、持久战、消耗战等方针;对于西方盟国,陈诚主张努力与之结盟但心存警惕,秉承自力更生的外交方针;对于苏联,陈诚拒斥中有限度地加以利用;对于远征军的派遣,陈诚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反映出他在中国与盟国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政治抉择。陈诚的见解是极度务实的,既坚持了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又兼顾了政党利益。陈诚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进而影响了抗日战争的进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15)05-0001-09

       陈诚是国民党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干将,他的政治观点往往可以左右国民政府的核心决策。抗战时期,陈诚对中国政局有着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多颇有见地的政治意见,直接影响到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制定。以往学界对陈诚与抗战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陈诚领导的具体战役或施政举措,虽然少量成果涉及陈诚抗战思想,但研究不够系统和充分,尚有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的空间。①有鉴于此,本文试以陈诚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史料为核心,分析抗战时期陈诚对中外关系的认识及其应对策略。抗战时期国际政坛上主要是英、美、法、德、意、苏、日等强国的博弈,除了直接对手日本外,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对象是英、美、德、苏四国。通过何种方式、与哪些国家保持亲密或疏离的关系,以达到国家利益最大化目的,是陈诚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中日博弈与抗战方略

       抗战期间中日斗争曲折而又复杂,如何应对实力远超于己的日本侵略者,考验着中国决策者的智慧。陈诚对日本的侵华动向有着深刻的洞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对国民党抗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影响甚深。

       陈诚对抗战大局有着宏观的认识。他较早提出抗战两阶段论,认为武汉沦陷前是第一阶段,日本希望速战速决;其后进入第二阶段,日本的侵略特征是以战养战。第一阶段日本显然没有达到目标。第二阶段日本企图截断国际交通线,建立伪组织和巩固伪政权,同样未能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加大力度破坏中国军事基地、打通大陆走廊、进攻陪都重庆等等,大多未能如愿。陈诚坚信日本迟早会失败,因为日本缺少有责任感、有智慧的政治家,只是在少壮军人的主导下不计后果地盲动。日本侵华尚且难取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一国敌数国,更不免于败亡命运。②

       陈诚对日本具体的侵略动向的把握也比较准确。比如1941年2月陈诚分析了日军可能的进攻路线。他认为一种可能是日军南进,但受到中国战场的牵制和英美的阻碍必有所顾忌。日本若南进必将效仿德国的闪电战,如此将从中国战场抽调空军。另一种可能是日本继续打击中国,辅以诱降手段,时机是南进无机可乘或南进取胜后。对此陈诚主张死守重庆和昆明,并适时准备反攻。日本南进是反攻的良机,最好选择日本实力大量消耗或南进受挫时主动攻击。中国在日本南进之初也可发动局部反攻进行牵制,待时机成熟时再全面反攻。当前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整训部队、加强实力。无论日本如何行动,灭亡中国都是其直接或间接目标,绝不可掉以轻心。③

       陈诚制定的抗战方略大致如下:

       第一,陈诚提出全面战争方案,变被动迎战为主动制敌。陈诚在卢沟桥事变不久就指出:“盖与日本战争,求局部之胜利把握甚少,如全部同时动作,则必互有胜负,否则无法应战取胜也。”故他建议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主动肃清长江腹地的敌军,以减少中国处处设防顾虑。④而且华北战事扩大已经无可避免,国民党很难像过去一样苟且求全。日本在华北得手必将沿平汉路直趋武汉,若武汉陷落中国战场将纵断为二,东部沿海的军事主力可能会全军覆没。因此1937年8月上海危急之时,陈诚积极主张开战并扩大战事,其方案被蒋介石采纳。淞沪会战成功地引诱日军从由北向南打改为由东向西进攻,避免了中国军队被分割包围、逐一消灭的危险,也为沿海地区战略物资和设备西迁赢得了时间。⑤陈诚认为全面抗战还可在消弭军阀割据方面发挥效力:“利用大规模战争,调遣各省区部队,因而减去割据之成分,为最良好时机,亦只有发动战争,始能实行。”⑥

       第二,陈诚主张持久战、消耗战方针,并将这一方针贯穿于抗战始终。该方针并非陈诚的个人意见,而是国共两党的一致观点,只是陈诚对其鼎力支持并积极付诸实践。陈诚曾著有《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一书,着力宣扬持久战。⑦他认为持久战、消耗战的核心要义是以牺牲争取空间、以空间争取时间、以时间争取最后胜利,这是抗战的最高原则。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持久战极具可行性。这一方针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梦想,因陷身泥潭、进退维谷而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此后抗战形势得以扭转。在实践方面,陈诚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意,而以保存自身力量、消耗敌人为中心。比如1937年底日军直逼南京,陈诚主张放弃南京,国军撤至皖南以保存实力,经过力争方得到蒋介石的首肯到皖南布置。而唐生智调集精锐死守南京,最终中国守军无路可退、牺牲惨烈,陈诚对此不以为然。⑧再如1938年9月汉口危急,陈诚却不以其得失为意,认为“然以我国此次抗战之精神,及所采之战略——持久消耗战,实已树立胜利之基础”⑨。

       第三,陈诚对于事关全局的战略要地,坚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的原则。陈诚以秦岭经豫西、鄂西、湘西、黔、滇一线为最后防线,逾越此线将危及根本,必须坚决抵抗。日军曾多次试图挺进重庆,均被击退。1944年11月日军数十万人再度来犯,重庆岌岌可危。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主张国民政府撤至昆明,陈诚坚决反对。因为国民党兵源粮源皆仰给四川,撤至昆明等于放弃四川,凭借尽失。最终魏德迈同意空运胡宗南部入黔阻击,日军被迫撤退。⑩一些城市的战略地位也极其重要,如长沙是粤汉线上的枢纽,若长沙沦陷则粤汉线将被日军全面打通,关乎抗战成败。故陈诚坚决反对白崇禧等人放弃长沙的主张,最终取得三次长沙大捷的辉煌战绩。(11)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重镇,虽然淞沪会战时中国实力远不及日本,但陈诚仍主张坚决抵抗,除了前述战略的考虑外,还有鼓舞士气、为战略物资转移争取时间的目的。虽然上海最终沦陷,但中国种种预设的目标也基本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