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忠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谢忠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原文出处:
军事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抗战初期华北敌后晋察冀军区的成立、边区的开辟及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筹建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决策,这一决策始于聂荣臻1937年11月8日的建议;筹建边区政府的组织称谓,不是称“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筹备处”,而是称“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筹备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不是1938年1月11日至15日,而是1938年1月10日至15日;与会代表人数,不是146人,也不是148人,而是各县代表145人,筹备委员4人,共149人;边区政府成立时的辖区范围,不是军区成立时的36个县,也不可能建立晋东北、冀西、冀中3个政治主任公署,而是从平汉路西扩展到了冀中平原,达40余个县;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行政委员会,并制定了正确的施政方针和政策,这“两大建树”创造了高举抗日与民主的大旗与运用合法性策略开展工作完美结合的经验。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11 期

字号:

       主持人语: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抗日民主政策,是全面抗日的政策,是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民主与抗日密不可分,民主是抗日的保证,只有民主运动的发展和深入,抗日战争才会成为各阶层群众的共同行动,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不仅是口号,而且是具体的实际行动。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主政策的成功实践。

       本组稿件在以往学界对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新史料,对其各层级政权建设进行微观研究,以彰显边区政权民主建设的成就。《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研究》一文,依据档案史料,对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的筹备召开、决议与成就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阐述。《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的县政权建设》一文,从边区县政权的组织构成和主要职能、县议会的创建与改进方面,再现了边区政权民主建设的发展。《从村长制度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文,考察了边区村政权由村动委会到民选抗日村长,再到建立村民代表会议的过程,论证了“议行合一”的一体化体制,是一条开创性的不同于英美式民主的新民主主义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K26;E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5)03-0001-17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是抗战初期在华北敌后最早召开的一次边区级各党派、各军队、各阶层、各民族和各界抗日人民的代表大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代表大会讨论确定了巩固与发展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和政策,决定统一边区的政治、军事、行政和经济、文化等社会举措,民主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并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转呈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正式批准。这一代表大会,在晋察冀边区和整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上,乃至在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史学界虽对此述及颇多,但未见有专论,一些著述尚存有误解、误传或不确之处。因此,本文拟根据较为完整的档案史料,从筹建晋察冀边区政权的决策,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的筹备与召开、决议与成就,以及若干史实的考鉴等方面,作一较为系统、全面的探究与阐述。

       一、筹建边区政府决策的提出与形成

       中国共产党关于筹建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决策,是基于抗战初期华北敌后的客观条件和必要性作出的。这里所谓“客观条件”,有关华北敌后抗战的论著都提到了晋察冀军区的成立,但其具体史实的阐述多有差异,甚至有偏颇。因此,仍有较为系统说明之必要。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华北战场在日军战略进攻下很快陷入混乱,晋察冀边界地区沦为敌后。但日军兵力不足,只能占领主要交通线和城市,更无暇后顾。而该区域,北部有恒山、五台山雄峙,西部有太行山绵延,东北部有燕山山脉伏卧,冀东平原与山地交错,冀中平原千里沃野,农产、矿产极为丰富,工商业和文化事业比较发达,在地形上山地可以掩护平原,在人力物力上平原可以支援山地。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能够把日军后方变为抗日前线,可以控制平汉、平绥、同蒲、正太、津浦等铁路干线,威胁北平、天津、太原等战略要点,在战略上形成对敌人犬牙交错的包围态势,牵制和消耗敌人大量兵力,在战略上给正面战场以有力的战略支援,具有伟大的意义和光明的前途。

       在华北战场陷入混乱、困难之际,八路军3个师自1937年8月下旬起,相继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阻断敌交通线、夜袭阳明堡敌飞机场等一系列战役战斗的胜利,在广大民众中的声威大振。由此,拉开了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还在平型关作战前,八路军总部就派罗荣桓率115师政治机关、教导队、骑兵营开赴阜平、曲阳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准备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同时,中共北方局派王平、李葆华等于9月26日组成晋察冀省委,配合八路军开展群众抗日斗争。10月22日、23日,为配合国民党军队忻口战役,八路军总部率115师主力南下,与在正太路附近的129师相呼应,侧击由石家庄西进之日军,由聂荣臻率115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约3000人,留驻以五台、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边界地区,着手创建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0月25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在给毛泽东《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毛泽东于第二天批准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决策。①10月27日,晋察冀军区于五台县城在内部宣布成立。在聂荣臻指挥下,杨成武独立团向冀晋边界发展,相继克复涞源、广平、灵丘、浑源、蔚县、阳原、易县等城,月余时间,部队发展到7000余人,打开了军区北部地区的局面;赵尔陆率总部特务团两个连和军政工作团,在晋东北地区与山西第一行政区政治主任、五台县长宋劭文(中共地下党员)②相配合,以民族革命战争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的名义,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改造旧政权,委任新县长,打开了军区东北部地区的局面;王平为首的地方党工作团和刘云彪骑兵营,以阜平为中心,在曲阳、唐县、完县(今顺平)、满城等地,发动群众,组建起4000余人的游击队,成立阜平县动委会,打开了军区东部地区的局面;周建屏、刘道生率领武装小分队和抗日工作团,活动在盂县、平山一带,建立起由4000余平山子弟组成的“平山团”,在平定、井陉、获鹿(今鹿泉)、正定等地农村组成多支游击队,攻克平山县城,打开了军区南部地区的局面。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城宣布正式成立,下辖4个军分区,包括36个完整与不完整的县(晋东北15县、察南2县、冀西19县)。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