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因果句是汉语复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反映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时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在众多表达中,原因分句(简称“因句”)在前、结果分句(简称“果句”)在后的“因为……所以……”,既符合汉语偏正复句中状语从句前置的特点(赵元任,1979;邢福义,2001),也说明了汉语语序与事件的时间顺序之间具有广泛的象似关系(戴浩一,1991),是因果复句的常见句式(吕叔湘,1980;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侯学超,1998;李晓琪,2003),邢福义(2001)将其视为汉语因果复句的标志。 不过,Biq(1995)、宋作艳等(2008)、董佳(2012)等学者考察真实语料后却发现,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大部分因句都是后置的,“……,因为……”才是汉语因果复句的原型表达。为什么基于语料得出的结论与邢福义(2001)等上文提到的观点有出入?“由因到果”与“由果溯因”究竟哪种语序更为常见?因果复句的表达范畴中,到底哪个/类格式及其词语标记是汉语因果复句的原型性表达形式?其成因为何?上述问题不仅涉及“因”与“果”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更体现出汉族人的思维方式与汉语表达习惯的关系问题。而这无论从汉语本体研究来看,还是从外国人学习汉语因果表达的角度上看,都是值得关注的。 二、研究对象、目标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及目标 因果复句从语义类型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说明性因果关系(如“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和推断性因果关系(如“既然……就……”“……可见……”)(邢福义,2001)。限于篇幅,本文只考察说明性因果复句。 李泉(2014)提到,任何一个范畴都不是仅凭某个标准,而是凭借一组特征束系联起来的。为较全面地考察汉语因果复句的表达范畴、较客观地确定其原型性表达形式,笔者拟从语感和使用频率两个角度着手研究。 2.2 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所谓原型,是范畴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员,体现范畴核心的心理表征,是人们认识范畴时的参照点。换句话说,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最多、最典型的成员就是原型(李福印,2008;李泉,2014)。 汉语因果复句是一个范畴,包括了因句前置和果句前置的若干表达。依据原型理论,该范畴的原型应该是汉语母语者语感中最典型的格式,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表达形式。 三、原型理论观照下因果复句考察分析 3.1 语感调查分析 为了解汉语母语者对因果复句最直接的印象与感觉,笔者对65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1级学生(基本信息见表1)进行了问卷调查。①
问卷中因果复句的表达形式,囊括了邢福义(2001)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涉及的34个句式,详见例(1)。为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每个表达都配有例句。 (1)因果复句的34个表达形式 (因为)……(所以)……;……(因为)……;……是因为……;……是由于……;……所以……;……以至……;……以至于……;……,以致……;……以致因此……;……因此……;……因而……;……因为……;……故……;……因……;所以……是由于……;所以……因为……;因为……,……;因为……以致……;因为……才……;因为……而……;因为……故……;因为……就……;因为……所以……;因为……因此……;因为……因而……;由于……,……;由于……所以……;由于……以致……;由于……因此……;由于……因而……;由于……才……;由于……就……;之所以……是因为……;之所以……是由于…… 问卷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语感,判断表达形式的典型程度。典型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的7个等级:1表示非常不典型,2表示很不典型,3表示不典型,4表示一般,5表示典型,6表示很典型,7表示非常典型。被调查者的语感基本上能反映出他们对各句式的认知情况。调查典型程度,实际上就是对母语者心目中最常用、最习惯、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形式的调查,即原型格式的调查。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除了“……以致因此……”的典型程度较低(仅为2.988)之外,被调查者对其他33个形式的典型程度评定都在4以上。这说明,在母语者看来,例(1)中的大部分表达形式都能明确体现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其中典型程度评定在5以上的有9个,详见表2。
从语序上看,表2的句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句前置(6个),另一类是果句前置(3个,分别为“之所以……是因为……”“……是因为……”和“……因为……”)。这反映出汉语母语者的语感比较倾向于“由因到果”的语序,即“汉语的因果复句,因句在前、果句在后是强式,果句在前、因句在后是弱式”(储泽祥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