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阐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立勋,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 深圳 518028 彭立勋(1937- ),男,湖北省谷城县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顾问,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化研究。

原文出处: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作为理论出发点,论到两个尺度和美的规律,再论到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审美感觉。对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理论问题进行文本阐释,分析了《手稿》关于人的劳动实践的特性的论述以及马克思实践观的创新;结合劳动实践阐明了两个不同尺度的含义以及由此形成的美的规律的具体内涵;解释了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理论和历史内容以及其与审美感觉形成发展的关系,从而正本清源,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2;A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2.00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要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其中的美学论述虽然不多,却集中表现着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一直成为美学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不过,《手稿》中涉及美学的论述,并不是对美学问题的专门论述,而是作为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的引申和补充而提到的,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展开。而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自己所持的哲学和美学观点去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许多歧义。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回到文本本身,把有关美学论述放在它们所出现的理论语境中,紧密联系相关的理论命题,进行仔细研读和深入分析。

       一、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下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导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时,《手稿》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类”、“类生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哲学中表述人和整个人类的术语,说明他仍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费尔巴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斗争中,建立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他“将人以及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不正确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赖于生存所需要的那些东西。他说:“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1]他又认为两性关系和人的情欲也是人的本质,因为情欲才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标记。在有的地方,费尔巴哈还提出,人的理性、意志、情感就是人的本质。如《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2]30-31以上各种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单纯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来考察人,把人仅仅当作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撰写《手稿》之前,就批判了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的倾向。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3]188,从哲学上论证了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他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160这说明,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割裂开来,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自然属性抽象出来,就抹煞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要从人的劳动实践来认识人的本质。他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162这里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从生产劳动来说明人的本质,就是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表现。

       有人认为,《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这恰恰是忽视了两种不同表述的内在的联系。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196人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也是由于人的劳动才形成的。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4]555劳动使人从动物中最终分离出来,使人类社会同猿群区别开来,使人成为“一切动物中最爱群居的动物”[4]553。马克思指出,“集体(即社会)只是劳动的集体”,就是说,人在劳动中才形成社会。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根源于人的劳动实践。人在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成一定的政治的、思想的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性上决定着人的本质。所以,从劳动实践来规定人的本质和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本质,两者是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不应将其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马克思将劳动实践作为人和动物相区别的特性,作为人的本质,这就确立了人的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的地位。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01就是说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物质生产和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社会生活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区别于黑格尔将实践等同于“抽象的精神的劳动”[3]205,也区别于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3]499,既超越了黑格尔,也超越了费尔巴哈,从而具有了崭新的革命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