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性与美学的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美学。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美学学科原本以研究感性从而加强感性为目标,但这种目标从未实现过。现代美学史上的各家各派都将感性的对象放在理性的框架中来研究,从而寻求对美做理性的解读。理性向感性的积淀,也是其中的一派。这种过度的理性化,最终导致了当代美学的衰退。在当代美学的复兴和转型中,有必要提出美学的意义在于感性的提升,在一个感性充盈从而造成麻木的时代,重新恢复健康的感性。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5)08-0131-08

       美学应该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当代哲学家们倾向于放弃这样一个大而空的题目,而做更为具体的研究。然而,一些古老的问题,总是挥之不去,被人们反复追问,并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当代美学处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传统的美学被超越了,但美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和学问,并没有被放弃,相反,在当代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兴盛。这种新美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以什么样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相区别?这还不很清楚,还有待于这个学科以其自身的发展来描绘。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对感性的重视和研究。这是回归,也是在新起点上的新的出发。

       一、现代美学的理性主义传统

       在现代美学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理性主义传统。这种理性主义传统,体现在各个不同的哲学流派之中,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美学既是从继承鲍姆加登、又是从批判鲍姆加登开始的。“美学”这个词的德语形式sthetisch最早的意思是“知觉的”。鲍姆加登在1750年出版了一本名叫sthetica的书,他所用的这个词源于希腊语的动词aísthesthai,意思是“知觉”。因此,这个词原来的意思与“感觉”和“知觉”有关。将之译成“美学”这两个汉字,不过是汉字文化圈的翻译而已,关于这一点,中国和日本学者都有考证。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据此理解,鲍姆加登要建立一个感性的美学。对于鲍姆加登本人和他的时代来说,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鲍姆加登是一位理性主义哲学家。研究者认为,鲍姆加登不过是表述了“笛卡儿哲学在艺术领域所隐含的意义”而已。①鲍姆加登试图“依据笛卡儿的原理和理性主义的演绎方法,用形式上的定义和推导,建立一门(主要与诗有关,但也可扩展到其他艺术之中)美学的理论”②。鲍姆加登的哲学体系和方法论是理性主义的,他的这种理性与感性二分的做法也是根据理性主义的哲学而做出的。他与周围人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他要在此框架之内给感性一个独立的位置,即在承认理性至高无上地位的前提下,给予美学作为“低级认识论”而存在的权利。今天,有人喜欢说,美学是张扬感性,并以“回到鲍姆加登”相号召,这与事实相差很远。

       理性主义哲学家们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一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它“完善”,即体现了此物之特性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在同类事物中,此物比彼物美,是由于此物更“完善”。此马比彼马美,是此马更“完善”;此人比彼人美,也是由于此人更“完善”。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残缺与畸形不美,病态与发育不良不美,健全、健壮、健康才美。如果撇除了从林黛玉式的病美人,到断臂维纳斯这样的残缺美等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因素的话,我们可以说,从通常的观点看,这种说法确有道理。鲍姆加登仅仅是想在这种通行的说法之上,再加上一点点,说存在着不同的“完善”,其中应该包括一种过去没有提到过,或不被人们重视的“完善”,即感性的“完善”。这后一种“完善”,不再是体现一物在本质上的规定性,即将一物的内在的可能性发挥出来,相反,它体现在外在的表现上,如事物的外观、诗的格式和韵律、艺术的表现手段。

       鲍姆加登没有放弃理性,他只不过是认为,sthetica这种“低级的认识论”也有存在的权利,有设立一个学科对它进行研究的必要。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努力,使他被后世奉为“美学之父”。在理性重压下,他开启了一条通向感性的道路。他启示了哲学家们对“感性”的重视,也由于他自身的不彻底性而给予后世一个通过批判他而发展理论的契机。

       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康德那里得到完整的呈现。康德综合了各种理论因素,如夏夫茨伯里的“审美无利害”、休谟的“趣味说”、维柯的“诗性思维”、夏尔·巴图的“美的艺术”的体系,博克关于“崇高”的论述以及当时普遍流行的关于艺术需要“天才”、艺术品是“有机整体”等观念,并以他自己的鲜明特色,构建了美学体系。③然而,在这些思想中,起着最根本作用的,还是德国传统的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即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康德借助于休谟所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来挑战德国传统,但仍从这个传统中继承了很多东西。直到今天,英美一些对“美学”抱有敌意的人在说起这个学科时,仍然认为是德国人搞出来的一套东西。这种说法当然很偏狭,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美学中所具有的浓重的德国色彩。

       今天,我们提到康德美学,讲得最多的是走出他关于“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的规定。这些观念,由于19世纪声势浩大的文学和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而得以发展和强化。其实,在康德的体系之中,起更为核心作用的,是关于美是“判断力”的观点。康德认为,我们关于美的欣赏,是理性作用于感性,从而形成判断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