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  

——以雅虎新闻摘要与NYT Now为例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新闻记者

内容提要:

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变化(从信息稀缺到信息超载)带来了用户信息疲劳,催生了他们对相对开放、优质和结构化的信息秩序的渴望。这推动了所谓“Curation新闻”(curation journalism,有人翻译为策展新闻)①的出现及它与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结合。本文分析了产生以上“新信息秩序”需求的根源、“Curation新闻”的特点,并以雅虎新闻摘要以及《纽约时报》NYT Now为例,说明了“Curation新闻”在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具体体现。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09

      一、信息疲劳改变用户内容消费心理

      尽管在上世纪20~30年代,信息爆炸现象就出现了,而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急剧加速,但直到21世纪初的Web 2.0时代,普通人对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②才有了亲身感受。

      在我国,如果从2002年“博客元年”算起,2015年是我国进入Web2.0时代的第13个年头;发达国家进入Web2.0时代的时间则更长。走出信息贫乏的Web1.0,进入信息丰富的Web2.0,网民曾一度为之欢呼。而在10多年后的今天,每天有2.5亿张照片上传到Facebook,864万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2940亿封电子邮件被收发;③中国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布量超过200亿条。信息从丰富到超载,其负面影响也日益让人烦恼和疲惫,频生摆脱之意。如在社会性媒体Twitter上,由于信息庞杂,相关性低,体验差,其用户黏性和新注册用户数量已经出现下降。为了保持增长势头,这些社交媒体的功能和界面变得越来越复杂,让用户不知所措,反过来又加剧了用户的逃离。④

      由于信息过载,网民应接不暇,其有效注意力时间(attention span)在进一步缩短。研究发现,2000年时,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12秒;到2012年,已经下降到8秒(作为比较,金鱼为9秒);互联网上有17%的网页,网民在其上的停留时间少于4秒。⑤随着信息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应的递减,用户对“信息丰富”的态度也已出现了变化。笔者认为,类似于黑格尔的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规律,网民对信息量的态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Web1.0阶段(1995-2002年):内容稀缺但有序,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

      (2)Web2.0阶段(2002-2013年):内容多样但无序,喜悦于拥有更多的信息;

      (3)We1.0+Web2.0阶段(2013年-至今):人们疲劳于过多的信息,希望找到好的应对方法,⑥催生了兼有Web1.0和Web2.0特征的信息新秩序。

      以上第三阶段为什么会从2013年开始?这主要是因为Web2.0背景下网络“新闻流”或“信息流”(news/information stream)概念在提出和盛行后,在2013年时出现衰落迹象,正被更有序的信息秩序所替代。

      2009年5月,著名科技信息网站Tech-Crunch的一名高级编辑Alexis Madrigal撰文指出,在各种社会性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新闻信息不再以专门网站或网页,而是以实时“流”(stream)的方式发布和呈现;“流”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组织最重要的比喻和最主流的手段。⑦换句话说,以《纽约时报》为例,如果它的新闻出现在Twitter上,就可以称为“流”,如果在纸质版或者其自有网站上就不能称为“流”。

      “新闻流”极度崇尚“现在”(nowness),因而信息均以逆时间线呈现——最新发生的新闻被视为最重要,出现在页面最上方,得到最明显的呈现。这样做,有其合理性。如果信息无限丰富、海量而且更新迅速,新闻的“发生时间”应该就是最优先的选择标准。但是这样做也存在弊端,首先是新闻的“质量”退居其后;其次,阅读“新闻流”,让读者产生一种感觉,觉得自己似乎是站在城市过街天桥上看下面川流不息的车辆。对车流中的任一辆车(新闻),你的视线都无法停留太长,你也不会有一种“完成”的感觉。互联网信息洪流生生不息,任何内容都是永远的beta版(即测试版本),网民在消费信息时,再也不会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成就感。正如Alexis Madrigal所说,现在阅读《尤利西斯》都比阅读互联网要容易。因为至少《尤利西斯》有边际,内容可以读完,而互联网上的内容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你永远读不完。很多人面对碎片化的海量信息,常常惊喜、焦虑、害怕(即所谓FOMO,fear of missing out)、矛盾、疲惫、无奈以致最后干脆放弃。网民们热切期待着高信噪比的网络应用,特别是移动网络应用的出现,帮助他们重新做回信息的主人。

      二、移动信息新秩序:从聚合到筛选,从信息到知识

      对信息的“群体过滤”(collective filtering)的需求和机制在网络空间一直就存在,如“大众点评网”或“豆瓣”等信息互荐网站,但这些网站并不能完全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到2013年前后,有人提出“长新闻”(long-form journalism,通过纸质小册子或Kindle阅读器发布的长篇优质新闻)和“数字斋戒”(digital Sabbath)等概念,并出现了一些帮助网民过滤信息的网站和工具,包括改良的RSS新闻聚合器,它们后台聚合社交媒体内容,前台是以传统纸媒形式呈现的移动平台客户端,如Flipboard、Pulse和Zite;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新闻客户端,如“今日头条”,号称“你感兴趣的才是头条”。各社交媒体也开始提供各种形式的聚合新闻。

      但这些机制或工具,其内容或者靠用户自我选择,或者靠算法自动实现,均缺乏专业把关,造成信息庞杂,与用户的相关性低,同质化严重;内容的推送也多为随机,排版混乱,可读性很低。所以网民在对以上工具和服务的新鲜感丧失之后,便很少再打开它们,造成内容到达率极低。

      在这种背景下,也就是在2013年左右,由专业新闻生产机构支持的强调信息过滤、分析、整合和结构化呈现的数字“Curation新闻”应运而生。⑧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便利网民和新闻记者对网络信息进行“curation”的网站,如storify.com和scoopit.com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