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组织价值评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调查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华未,上海大学;李晔,上海交通大学

原文出处:
中国内部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现状与问题

      (一)概念模糊化

      绩效审计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主要目标是全面改进组织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由于该项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审计方法、标准等方面有很多争议,审计评价体系及相关概念较为模糊,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对绩效审计结论并不完全认可,对审计建议的执行也大打折扣。相关问题也多见于教育绩效审计实践中。笔者认为,教育绩效审计是识别、观察、测量和评估教育成效的过程。一般来说,效益产出是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所以绩效很容易从工作量上体现。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有其特殊性,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对象是人,要想真正了解人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人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不能仅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软硬件为研究中心,不能仅以数据为观测依据。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软硬件“面子”固然重要,但若不注重教育与咨询效果的“里子”,绩效审计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笔者建议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方案中,将组织价值评价作为出发点(核心),将“硬件”、“软件”、“过程”、“效果”四个维度的观测指标列为审计调查的着力点(方向)。

      (二)指标碎片化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加强改进意见)文件精神,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细化了相关工作,提出了相关指标,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标准),指标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标准颇有面面俱到的意思。从理论上看,评估考核观测点的全面反映了上级教育主管机构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社会对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期待,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从实践看,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试行标准五个方面一级指标的罗列虽然较全面,但却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条理性,如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理应包括学校层面(非部门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组织(包括人员选配等)和管理(包括人员激励等),两者应是大概念和小概念、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否归入学校层面的整体“组织管理”,更能区分各校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故第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全可以涵盖在第一部分中,凸显对校级层面是否重视人员队伍组织管理的考评。又如第五部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涉及核心业务,相对于其他几个部分应该是统一规范要求最多、最高的,但二级指标的设计仅考虑了对工作过程的管理,而忽视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在各阶段对咨询师技术性、伦理性的要求和学校内部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内部控制管理要求。第六部分“特色项目”则没有提出任何指标和具体方向,这样不易形成关于“何为特色”的共识,一定程度上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的引领。缺乏内在逻辑关系和引领导向作用,必然导致指标的碎片化,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调查问卷法往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但设计好一套系统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与时俱进、彰显导向的问卷无疑是一个艰巨任务。目前根据试行标准25个二级指标形成的问卷往往种类繁多、缺乏条理、选项多且杂,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调查的对象中,虽然有专业人士,但也有不少是学校党务干部和普通学生等非专业人士,本身对专业名词不一定完全了解也不一定感兴趣,一旦问题太多太杂,就会使问卷发放对象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以快速应付的心态去做问卷,最后导致极端问卷或无效问卷偏多,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指标碎片化的必然结果。

      (三)视角单一化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往往在审计开始前缺少对受教育对象现实客观情况的深入了解,在审计中缺少与受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在审计后缺少与相关人士的交流反馈,导致考虑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较少考虑受教育对象的意见和感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工作的价值。

      (四)方法机械化

      一般来说,绩效审计指标体系以定量指标为主。对于生产性的组织来说,设计定量指标完全可以达到和满足要求,但对教育事业单位来说,则未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更需要保持适时性、应景性,根据不同形势、对象,开展分门别类、因时而异的教育工作,这些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常面对很多临时、突发、复杂的情况,危机干预的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体,还与部门、学校集体形象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能完全量化的,更不能“一刀切”地通过对数据的审查、累计与核算来机械地判定工作成效。然而,当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还没有足够重视定性的部分,试行标准中特色项目内容不明确即反映了对相关问题考虑的失当。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应立足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价值的评价,重点围绕组织职能、组织行为、组织效果,采用审计调查的方法全面掌握情况,分析情况。通过绩效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具体体现在查找问题漏洞、提高履职绩效、产生“悬剑”效应。

      二、基于组织价值评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调查方法设计与实践

      加强改进意见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根据文件精神,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立了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组织机构,组织的价值在于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根据以上价值目标,绩效审计应重点关注组织的社会经济效果(教育、咨询效果),对实际情况与原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对受教育对象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审计调查的方法,对绩效审计的观测指标进行设计,并形成硬件、软件、过程、效果四个方面的调查问卷,发给各类人群,以全面、翔实了解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审计调查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

      (一)指标设计原则与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