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老乞大》对《老乞大新释》的修改及其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维辉,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语文研究

内容提要:

《重刊老乞大》为什么要修改《老乞大新释》,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谜。通过全面比较两本的异同,文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重刊老乞大》全面修改《老乞大新释》,主要是出于“改俗为雅”的目的,这是时代风气使然。但这不是绝对的,也存在相反的情形,《重刊老乞大》也有趋新的一面,反映了一些语言的变化。同时,改或不改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可能是书成众手又缺乏严谨统一的修改体例所致。总的来看,《重刊老乞大》的修改是不成功的,作为语言研究的资料,它的价值不如《老乞大新释》,虽然它也包含了一些反映汉语时空变化的成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乞大新释》的方言基础并不是单一的,它可能杂有某些南部方言的成分。如果我们要做精细的汉语史研究,在使用语料时这些问题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重刊老乞大》(1795)(下简称《重刊》)是对《老乞大新释》(1761)(下简称《新释》)修改而成的,为什么《重刊》要修改《新释》,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谜。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两种语料,所以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因为《重刊》没有序,所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修改动机。不过《李朝实录》中的下面几段记载似乎可以为上述看法提供间接的证据:①

      

      

      

      那么,《新释》语言过于鄙俗是否就是《重刊》要修改它的唯一原因呢?通过全面比较两本的异同,我们发现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先梳理《重刊》对《新释》的修改情况,然后试着分析修改的原因。

      二、《重刊》对《新释》的修改

      《重刊》对《新释》表现出一定的继承性,承用未改的约占1/6弱,⑥仅此一点即可说明,《重刊》并未彻底改变《新释》的“俗”。有的地方《新释》误改《谚解》,《重刊》也依然沿误,见表2:

      

      “换钞(钱)不折本”应该是元明时期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换一下钱⑦是不会折本的,《新释》误改成“拿去换钱不折本就罢”,意思就变了,《重刊》虽然删去了“拿去”二字,但是“就罢”沿袭《新释》未改,句意跟《原本》和《谚解》不同而与《新释》一致。

      《重刊》对《新释》修改部分的情况则颇为错综复杂,⑧大部分只是个别字词或句式的改动,⑨但是改或不改常常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吃(酒)”→“喝(酒)”,《重刊》沿用“吃(酒)”的14例,改成“喝(酒)”的5例。⑩就修改的主要倾向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删改《新释》中过于口语化或啰嗦的表达,二是改用新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两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下面各举一些例子来说明。(11)

      1.删改《新释》中过于口语化或啰嗦的表达

      这是《重刊》修改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倾向。(12)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回改到《谚解》本,二是改得跟《谚解》本不一样。

      1.1 回改到《谚解》本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不过不一定都是原封不动地回改,常常会有个别字词的小差异。绝大部分属于改俗为雅、改繁为简,不过也有少量相反的例子。例如(各例句中“/”前为《新释》内容,“//”后为《重刊》内容。下同):

      

      

      例句中的词语大都是《新释》比《重刊》更新、更符合当时口语,如:说-道,别说-休道,没有-不曾,(19)不要-休,刚-待,不好-歹,真个-委实。

      1.2 改得跟《谚解》本不一样

      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有些干脆把整句话删去了。例如:

      

      

      其中,最典型的是语气词“呢”在《重刊》中被大量删略:《新释》一共有77个“呢”,《重刊》只保留了其中的16个,另外新增1个,共17个。(20)此外像“啊、么、了、罢、哩”等句中、句尾语气词或助词也多被删略,但也有少量相反的情形,见表3:

      

      2.改用新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重刊》对《新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也作了不少改动,大致分为四种情况,下面分别举例说明。(21)

      2.1 用词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