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左翼知识分子在伪“满洲国”的反殖民文化实践:以“作文派”为例

作 者:
刘超 

作者简介:
刘超,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福州 210096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作为伪“满洲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社团之一,由移居中国东北的日本左翼知识分子所组成的“作文派”通过各种手段展开了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思想上,他们从理性、进步等现代观念出发,要求站在深受压迫的广大东北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致力于社会批判,并重建自身身份认同;在创作上,他们的作品对日本殖民者的卑劣行径及殖民暴政下普罗大众的苦难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谴责;在社会组织上,他们更成立了“构成满洲文化界主流”的自治团体“满洲文话会”,同殖民意识形态分庭抗礼。这些文化实践既否定了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又颠覆了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视为反封建解放事业的日本马克思主义“转向”话语,开启了战后反战浪潮的先声。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5.61;I31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5)02-0129-11

       在伪“满洲国”的历史上,以大连为中心的《作文》杂志是存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日语文学刊物。1932年10月,伪“满洲国”成立伊始,《作文》便在一片狂热的军国主义氛围中宣告创刊。杂志起初以“文科”为名,至第三期才改用“作文”这个名字。同人包括竹内正一、城小碓、落合郁郎、岛崎恭尔、町园幸二、安达义信、青木实等人,自第二期起,小杉茂树、秋原胜二、日向伸夫、吉野治夫、加纳三郎、野川隆、大谷健夫、古川贤一郎、坂井艳司、三宅丰子等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知识分子也陆续加入其中,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彼此主张相似、联系密切的文化社团,因刊物而得名为“作文派”。《作文》为季刊性质,一年固定出版4期,后又于1935年改为双月刊,至1942年12月终刊为止,共计有55期杂志。由于其缘起于向百田宗治《椎之木》投稿的文学爱好者的合集,所以一开始偏重于诗歌创作,到1938年才增设评论及随笔等专栏,“使杂志内容变得充实起来”,并进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文化特征。①

       一 以《作文》杂志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外部特征

       在与《作文》有关的外部信息当中,有几点尤其值得关注:第一,“作文派”的核心成员大多是“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员工:青木实、竹内正一二人就职于满铁的大连图书馆,日向伸夫在满铁哈尔滨车站工作,而秋原胜二则曾一度担任满铁经理部的要员。对此,日后出任“满洲文艺家协会”会长一职的山田清三郎在《满洲文学界的现状》一文中这样评价道:“今天的满洲文学界,可以说主要建立在由满铁公司职员最初的文学实践所奠定的基础之上……已经发行至第四十一期、作为满洲文学杂志最重要代表的《作文》,其一开始也主要是由满铁员工中文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创刊的,杂志现在的同人群体,属于满铁系统者也为数众多”。②“作文派”成员作为专业人士的职业背景(即使是非满铁系统的成员也大多从事与技术应用相关的工作,例如古川哲次郎就曾先后在大连邮电局电信科、大连汽船公司调查科等专业技术岗位任职),不仅使他们深受科学、理性、进步等现代观念的洗礼,还使他们倾向于采取一种实证主义的立场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实,而他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深入基层的工作性质,更为他们提供了与身处“新京”的伪“满洲国”官吏及文化机关工作人员相比多得多的与殖民地社会底层进行接触的机会,这些因素无疑对他们的政治立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青木实、小杉茂树、城小碓、町原幸二等人早在青年时代便已离开日本,伪“满洲国”建立时,他们已经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生活了十余年。同那些作为殖民官吏履新而来、还抱有“旅行者”心态的日本知识分子不同,他们和母国日本之间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心理隔阂,情感联系日趋淡漠;相反,对于他们而言,中国东北才是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真实存在,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乡土。在此基础之上,他们逐渐形成了某种与殖民意识形态相左的独立意识,并产生了融入本土社会的强烈愿望。这种意识在秋原胜二、吉野治夫这类幼年便随家人来到东北并生长于此、却对日本毫无记忆的“在满二世”那里,表现得更为彻底。借用浅见渊的话,《作文》作家群“大体上以满洲为故乡而成长起来,心中满怀着与满洲的土地化作一体的热望”。③

       第三,作为“日本浪漫派”在伪“满洲国”的代表人物,北村谦次郎曾经对所谓“新京意识形态”与“大连意识形态”进行过有趣的对比和区分,在他看来,前者体现在那些“裹着协和服、嘴里念叨着建国精神及协和理念”的伪“满洲国”官吏和协和会会员身上,而后者则是自由主义的,“以满铁人作为代表”。同为“满铁人”的“作文派”知识分子,无疑是“大连意识形态”的忠实拥护者。大连始建于1898年,为帝俄“关东州”租借地的一部分。作为俄国财政部直辖的特别市,大连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自由港,城市风格也与巴黎相似,拥有大量的广场、公园、咖啡馆等现代公共空间。1904年日俄战争后,大连落入日本手中,设立关东都督府,不久,满铁本社也迁移至此,使其成为日本经营东北的大本营和经济、文化中心。以建立国际大城和远东大港为目标,日本殖民者在帝俄时期城市建设的基础上,通过20年的努力,打造出一座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大都市。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高度现代化相对应的,是现代思想观念的普及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日本著名评论家岛村抱月在再度出访大连之后不禁感慨道:“大连的日本人和古代的希腊人相似。即使是下层的劳动阶级也热爱艺术和体育。在这儿,没有骄横跋扈的军人和官吏,只有自由的市民。自由度为零的日本人无不渴望至少到大连一次来体验这份西洋式的自由。”④《作文》问世之前,大连已经涌现了包括现代主义诗刊《亚》、达达主义杂志《戎克》在内的一大批文艺刊物。在这种开放性的、国际化的文化氛围中诞生的《作文》很自然地承袭了自由主义的创作风气,并作为“大连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与殖民权力中心所在地“新京”那种将文化生产当作侵略扩张“国策”附庸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关东州之于伪“满洲国”的半独立地位,更使得《作文》游离于法西斯主义文化专制之外成为一种可能。正因为此,它才吸引了野川隆等由于在日本本土开展左翼社会运动受挫而流亡中国东北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加盟,这也使得杂志本身体现出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