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后毛泽东的“过渡时期”概念之理论内涵

作 者:

作者简介:
戚义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研究员,北京 100017

原文出处:
党史研究与教学

内容提要: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过渡时期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但是,党的八大并没有明确宣布过渡时期的结束,毛泽东在1957年至1958年上半年,也多次使用“过渡时期”这一概念。他使用这一概念有三大理论内涵: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后,在意识形态上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断取得胜利,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他的理论探索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断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做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5)02-0020-06

      在党史国史上,过渡时期一般指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1956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这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②。但是,党的八大并没有明确宣布过渡时期的结束。八大后,“过渡时期”一词还经常出现(这一概念在“大跃进”运动中,指的是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等;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常被用来指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本人也多次使用③。那么,在1957年至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这段时期,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意义上使用“过渡时期”概念的?具有哪些独特的理论内涵呢?

      一、借“过渡时期”概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很薄弱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④,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在1953年的设想,完成这个总任务,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而实际的结果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到1956年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必要和必须的,并且时机和条件也是成熟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本身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和开辟道路。用毛泽东的话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⑤,“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⑥。同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两大任务之间,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也使得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后继续使用“过渡时期”的概念,首先意在强调我国虽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不充分,经济特别是工业还很落后。1957年5月18日,他在会见印尼军事代表团时指出:“我们经济还落后,是处在过渡时期。”他特别提出,中国所以老被外国人欺侮,就是没有工业,因而我们要搞自己的工业⑦。在他看来,逐步实现工业化,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是“过渡时期”的一大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任务,首先要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决议都说到,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了,但是没有对其进行系统阐述和详细说明。党的八大后,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心任务转变的问题。特别是1957年3月他到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多次强调现在是一个“转变的时期”。所谓转变,就是由革命转到建设、由阶级斗争转到向自然界斗争、由过去的政治革命转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指出:“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这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开辟道路,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⑧他强调:“政治面貌改变之后,必须要使经济面貌加以改变。”⑨他明确提出:“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⑩

      从改变落后面貌、逐步实现工业化这个角度说,“过渡时期”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呢?对此毛泽东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十几年,一是几十年,前一种说法使用得多一点。1957年7月,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11)1957年10月13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三次会议上又指出:“究竟多少时候叫过渡时期,现在也还很难定。大体上我看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我们国家的面貌是会有个改变的。”(12)十几年这个时间段,与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的时间段,是一致的,目标就是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联系此前1957年八九月间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再联系此后11月间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提出中国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看来,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时间,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就会比较充分了,我国的落后面貌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总之,党的八大后,毛泽东沿用“过渡时期”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内涵就是想说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的工作中心要转到建设上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基础,不断加强和丰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二、用“过渡时期”概念阐释: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3)他之所以要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矛盾,目的即在于“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14)。1958年1月,他在修改一篇文章时还使用过一种提法:在“和过渡时期比较起来称得起”完全巩固了的社会主义社会中(15)。也就是说,“过渡时期”本身是一个不完全巩固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八大后毛泽东使用“过渡时期”概念的第二层理论内涵是: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从不完善、不巩固到比较完善、比较巩固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的“过渡时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