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们对反腐败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国民对官员腐败的广泛关注,反映了我国民主化过程的进步。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经济卫士”,它着力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监督,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解决“吏治”中的反腐问题,使民众的需求与审计的本质要求达成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首当其冲。经济责任审计关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有针对性地划分责任的承担,是一种“对人”的审计模式,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也是反腐工程的主要实现方式。刘家义审计长在谈到我国国家审计特色时说:“中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在人民民主专制的体制下,利用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来监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官员权力,是一种权力对权力的制衡,也是既民主又专政的体现。 吏治一直是我国权力部门运用特有权力的一种手段方法,从古代至今,吏治始终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本性决定了,任何人掌握权力,都会将权力运用最大化,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权力运用,就成为了吏治的难点。历史上来看,我国在制约权力滥用的措施上,进行过许多尝试,周朝通过非常严厉的不同类型刑罚来惩罚官员的腐败行为,《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放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唐朝、宋朝、元朝、清朝也对周朝的做法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延续,并且细化了吏官的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官宦对权力的私人运用。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刚成立乃至80年代的这段时期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成为了防治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革命,在社会中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社会意识屏障,对有效约束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方式的社会成本较高,通过全民运动参与的方式,影响甚至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如何寻求最优模式使治人与治国达成一致成为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出现,与吏治的制约达到了某种契合,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中针对干部在任期间的绩效评价手段,理所当然承担了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决策及领导才能,符合吏治的实际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致力于对个人经济责任的评价,针对领导干部在位期间责任的确定,是吏治的体现。 一、启动以举报与网舆为线索的经济责任民主评价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评判领导干部责任的监督模式,需要获取全民及时的信息,随着社会形态与公民意识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获取信息途径的方式,那就是利用举报和舆论方式获取信息,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线索,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的民主评价方式。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规范和防范,同时防贪惩腐,发挥警示、教育和导向作用。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大、内容多、标准要求高,由于审计客体的差异性较大,审计人员从不同领域持续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具有局限性,加之审计主体与对象信息的不对称,获取相关审计信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能够通过举报和网络舆论的方式获取审计有效信息,将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随着获取审计线索渠道的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线索中通过举报和网络舆论监督的比例也在不断地增长。当今人们沟通方式、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信息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人民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举报线索成为审计工作的突破点,全民监督、全民关注将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将会有非常强大的民众监督力量来支撑审计工作,通过网络带来的有用信息,将大大地提高审计效率,成为民主评价的坚实基础。 二、建立官员的审计污点档案与廉政信息平台 建立官员审计污点档案,搭建廉政信息平台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创新。建立官员审计污点档案,就是将所有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官员通过建立廉政信息平台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完整的档案信息,通过合理的统计方式,便于信息使用者调取和使用。同时,建立官员的审计污点档案,便于相关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官员通过审计反映出的问题,并为官员的任用、选拔等提供信息支持。通过这样的方式,相关部门与审计机关密切配合,及时掌握官员的动态信息,对于查出审计问题的官员,相关部门,尤其是组织部门要在任用、提拔中慎重考虑或者予以警告,这也是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方式,促进了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对官员任用资格的评价。 廉政信息平台作为审计污点档案的载体,用来公布各类廉政信息,接受人民的广泛监督。目前,已经有许多地区建立了政务公开平台,用来发布最新的政务信息,使政府的重大决策接受群众的监督。可以预计,未来廉政信息公开也将成为信息公开的一部分,也将成为政府行为的常规性内容,有助于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发挥审计经济监督功能。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公开与信息反馈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开始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体系。现实中,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正是制约经济责任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突出表现在单一的审计监督手段有限,很难直接左右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命运,加上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审计问责对于个人或单位都存在较大的难度,审计结果执行、审计整改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影响了效果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主要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除了少数涉及严重违纪违规的问题,结果报告一般很难影响领导干部个人的管理使用,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谈话、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加上结果不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社会公众缺乏沟通,也造成了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些误解,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在公众心目中缺乏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