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信号传递机制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明,西安邮电大学教授,博士,从事审计理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邱钰茹,西安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分析研究。

原文出处:
审计与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内生制度,在参与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揭示、抵御和预防的治理功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概念,并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以人民利益为治理的切入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受托于社会公众进行国家治理。国家审计负责监督政府的权力行使,确保国家审计、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号传递有效,这些都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信号传递机制就是指国家审计凭借其自身功能,根据其在整个机制中所处位置,通过完善自身结构,提高自身审计水平等向政府、社会公众传达信号,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如何定位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如何参与国家治理?如何解决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信号传递瓶颈?对于这些,本文试图基于信号传递理论视角给予分析和解决。

      二、国家治理目标的定位

      治理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和价值,对人、事、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活动。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了国家治理的需求。国家治理可以界定为国家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全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进行自觉、有计划地控制、协调和引导。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国家治理主体运用国家资源,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提供管理和服务,以期达到国家治理目标。国家治理目标就是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来解决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目标不一致、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国家治理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国家治理目标。例如,臧雷振认为治理目标经历了从“善治”到“全球治理”、从“多层次治理”到“互动治理”以及从“元治理”到“智性治理”等发展阶段。燕继荣认为:第一代“善治”理论以“政府治理”为核心,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或管控;第二代“善治”理论以“社会治理”为核心,认为最好的治理是实现社会自治;第三代“善治”理论以“公共治理”和“协同治理”为代表,认为“善治”意味着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治理国家通过建立集体决策和公共参与制度,实现责任共担,利益分享,权力协同。从“善治”理论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国家治理从政府作为治理主体逐渐延伸到由社会公众、社会组织、企业、政府共同组成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因此,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需要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活动。契约理论认为,公共权力是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为了避免因彼此的利益冲突而导致无谓的消耗,是基于某种契约而进行的自身权力的部分让渡。如果主权者走向社会公众意志的反面,社会契约就会遭到破坏。国家治理目标应代表公众意志并反映社会公众的诉求。冯均科提出,国家审计目标应以完善立法作为切入点,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应依法服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匹配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例如,“三公”经费超标、违规盖楼和办公用房超标、动用财政资金发“福利”等问题时有发生。审计署向有关部门移送的涉嫌重大违法违纪的案件,主要发生在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里面,这些部门和单位权力腐败问题严重。另外,食品安全、水污染以及极端恶劣空气状况等问题频发,使人们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忧虑。这些问题均与政府对环境监控不严有关。同时,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让公众缺乏经济与社会安全感,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基于善治理论的内涵及演进,结合我国经济环境的现实分析结果,我们将国家治理的目标分为公平性、公开性、法治性、民主性、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目标,从而解决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政务透明度不高、不能完全依法治国、社会公众不能充分参与国家治理、经济运行不平衡等现实问题。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内生制度,为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平性目标强调国家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不受利益集团控制;公开性目标强调国家应尽可能保证政务透明,公共资源流向渠道清晰;法治性目标强调国家治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民主性目标强调国家应为社会公众服务且以民为本,社会公众应参与国家治理;高效性目标强调国家应有效地运用公共资源,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安全性目标强调国家应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善治是要经过不同利益相关人的谈判和一致同意才行。由于善治目标在不同认知模式下最终可定位于高效性与安全性目标,据此我们将这两类目标作为国家治理的深层次目标。它依赖于公平性、公开性、法治性、民主性等基础性目标的实现,并且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两类目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

      

      2015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应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惩处”、“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报告反映了我国国家治理应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公平性)、政务透明(公开性)、依法治国(法治性)、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民主性)等基础性目标,进而保证善治理论所倡导的高效资源管理(高效性)以及经济运行的综合平衡(安全性)等深层次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