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息息相关。做好审计工作,健全和强化审计队伍,才能有效制止和揭发经济犯罪案件,为人民和国家挽回更多的经济损失。也只有通过强化审计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才能对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行为予以监督,避免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社会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都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加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正在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就业力为指引,为审计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使其担负起历史交与的责任。 一、我国审计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我国审计人才需求结构分析。时至今日,我国审计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审计人员除了要掌握以往社会所看重的财务会计知识和财政财务审计能力外,还要在道德水平、创新思想、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为了迎合这一趋势,无论是以高校为主的审计人才培养,还是在其他社会组织中进行的审计人才的后续教育,都要将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财政财务审计知识与能力,作为审计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重点。比如,在高校中,现行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在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上进行了调整、优化和创新,形成了以审计学科为主、多门课程交叉融合的审计人才培养的专有平台,在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多个层面上做到了目标和对象分野,人才培养的通道也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2.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是审计人才的个体合格性。如今,全社会对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财政财务信息和财政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外,还要根据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对人才培养的复合型要求做出积极反应。二是审计人才的总体合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全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总量与总体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要针对不同审计主体的需要和审计对象的特点,确定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审计人才能够全方位满足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领域的特定需要。为此,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及时进行动态性的调整,以便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亮点。 3.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特征。由于一些高校没有设置审计类专业,设置此专业的高校对专业方向的设定也不理想,要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面,“大而统”的趋势十分明显。一些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特征不明显,缺乏对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也在行政事业审计、财政税务审计和金融保险审计以及工程投资审计等方面准备不足,专业的细化程度不够,人才的专门化特征得不到体现,甚至所有审计门类的人才培养都具有相同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一些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仍以传统模式为基础,以会计学科为背景,重点学习会计行业的理论、思想、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审计人才只系统地掌握了会计知识和技能,而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效益审计层面却知之甚少,这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审计教学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在前文的分析中指出,我国高校审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师在审计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也导致审计实践效果不明显,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这种审计教学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一方面源于学校对教师单纯学历方面的要求和重视,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关注。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试图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从事审计教学,但却由于缺少必要的人脉资源而无法确定合适的单位去实践,而教师实践能力的缺乏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此外,审计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源于对实际现象的抽象,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征,教学对象都为未接触过实务的学生,教师缺乏讨论与实践操作的纯理论授课,是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也很难被调动起来,甚至会产生厌倦感,教学过程也因此枯燥乏味,与教学目标大相径庭。 2.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实践教学存在局限。虽然审计案例教学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审计学科的专业性极强,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是很难达到既定要求的,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无太大帮助。很多审计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审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即便开展案例讨论,也难以准确引导学生向审计专业的深处挖掘,讨论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因为实际性强的案例严重不足,教师在案例整合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将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困难。此外,审计案例教学不但难以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起到较好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明显局限。比如,审计专业的大部分案例教学都缺乏必要的演练过程,在课堂内进行理解与讨论,无法将学生引入到案例的实际场景之中。 3.师资队伍建设与时代要求不符。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审计学专业的教师来源都为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与硕士生,这些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十分关注引进教师的学历和文凭,并未对教师的审计实务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提出硬性要求,导致这些教师在从事审计教学工作时,只能边教学、边实践,向学生传递实践经验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即便是那些教学时间较长的“老教师”,也由于教学惯性或多或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理论脱离实务操作的情况经常出现。这样一来,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不主动的、要么被动的照本宣科,对教材上的抽象理论知识详加讲述,对鲜活的实际案例却较少提及。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讲授审计课程的教师感到授课难度大,学生也认为审计课枯燥无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而害怕或者不愿上审计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