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存在着三大问题:在定性上,教育哲学姓“哲”,还是姓“教”;在定向上,教育哲学是走哲学化路线,还是走实践化路线;在定位上,教育哲学是西方的教育哲学,还是中国的教育哲学。这些问题是我国教育哲学发展无法绕过的问题,也是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的和西方的教育哲学资源自觉地融入当代教育哲学的架构,建构属于“中国”的、“当代”的教育哲学。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7 期

字号:

      我国教育哲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此,拟简要讨论始终缠绕于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们关系如何为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定性、定向、定位,直接关系教育哲学的存在和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不解决,我国教育哲学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总体上的高效、有深度的发展。

      一、定性:教育哲学姓“哲”还是姓“教”

      何谓教育哲学?就研究对象来说,大致有两种认识:一种是研究教育中的哲学问题,一种是研究教育中的一般问题。从学科归属上看,前者把教育哲学归属于哲学,认为它是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后者是把教育哲学归属为教育学科,是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学科。围绕着这种不同的认识,其实,已经形成教育哲学的两种风格——姓“哲”的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和姓“教”的教育哲学(educational philosophy),出现了教育哲学建设的两种思路。

      把教育哲学归属为哲学,其学科建设的思路是:把哲学作为毋庸置疑的前提,视为教育哲学的上位理论、上位概念,然后移植到特定的教育领域,进行哲学的演绎和推论,甚至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哲学观点生搬硬套过来,给读者以如坠云雾、不知所云的感觉。这样的研究,生搬硬套哲学的概念、理论,尾随哲学的发展亦步亦趋,失去了教育哲学自身的独特性,显得“深奥”、哲学味十足,实际上仅是西方哲学(史)的注脚而已,既没有对哲学做出发展,也没有对教育做出贡献,哲学与教育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而且这种研究还存在一个前提性假设:哲学的命题具有先验的正确性,变化的只是应用领域而已。其实,哲学上的某个理论,运用到教育上也未必就恰当。因为哲学原理是就普遍性而言的,不是专门为教育所立,哲学理论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教育理论命题的正确性。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未必是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如此的教育哲学,因为既晦涩难懂,又缺少教育的针对性,只能是故弄玄虚,失去了教育的根基,也失去了教育的听众。

      把教育哲学归属为教育学科的子学科,并视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这种做法克服了上述哲学化带来的问题,但因为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缺少独特性,又容易与其他教育学科产生混淆,如教育哲学与教育原理、西方教育哲学与西方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哲学与课程教学原理、德育哲学与德育原理等。虽然说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中的根本问题或一般问题,但所谓的一般问题是相对的,如相对于教学方法来说,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属于一般问题,但相对于教育整体来说,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则属于分支问题。随着教育哲学分支领域的扩展,这种混淆和重复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不仅如此,这样的教育哲学还面临哲学味不浓、抽象化水平不够、学术水平不高的指责。

      不少学者把教育哲学既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又视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这里所谓的“既”和“又”,不过是中国人习惯的“完美”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试想,一个孩子,怎么能够说他既属于母亲也属于父亲?这个孩子,虽然一边连着母亲,一边连着父亲,但他就是他,他是母亲和父亲结合而形成的独特的自我。简单地把教育哲学归结为哲学分支或者归结为教育理论基础学科,呈现的都是明显的“单边性”学科思维倾向,[1]不利于教育哲学形成独特的自我,也不利于教育哲学的发展。

      早在学科建设之初,黄济先生就指出,“教育哲学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顾名思义,它既带有边缘学科的特点,但又不是一般的边缘学科。说它带有边缘学科的特点,就是说在教育哲学中具有教育学和哲学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学和哲学的有机结合;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边缘学科……带有方法论的性质,它应当成为其他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2]。在黄济先生看来,教育哲学首先是一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这是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其他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问题是,哲学和教育学交叉点在哪里?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找到这个交叉点,我们建设的教育哲学,既有哲学特性,又有教育学的特性,但它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教育学,而属于独特的它。我们以哲学和教育学的结合点为轴心,充分发挥哲学和教育学的学科优势,打通二者的关系,真正使教育哲学成为吸收二者母体营养的独特学科。

      哲学与教育学的结合点,笔者的《教育哲学》提出是“人”。“哲学与教育因为‘人’这一共同的对象,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它们都因为人而存在,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人,在于人生,在于人生的意义。哲学在于‘使人成为人’,提出成‘人’的方向和目标;教育则促使人成为‘人’,提供了成‘人’的方法和途径。”[3]教育哲学要研究教育中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这个根本问题是成“人”:教育为何成“人”,成什么“人”,须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上进行探讨。王坤庆教授也指出,“在现代教育哲学中,人们最大的分歧恐怕是在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等一系列根本的教育问题上。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是受过教育、掌握系统知识、受过专门训练、具有良好道德精神面貌的人,还是透彻理解生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实际上,这既是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的选择问题,也是教育哲学试图回答的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的引导下,人们试图重新认识教育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如教学、训练、陶冶、师生关系、德行、生长、发展等。”[4]当然,哲学和教育都是历史的、变化的,结合点也应该是变化的。就当代中国而言,以人为本的社会,把“育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育“人”、成“人”是我国当代教育哲学所要研究的根本问题。教育哲学研究定位为“人”,并不排斥教育哲学对社会的研究,关键是明白: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诉求,研究社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