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地带乡镇工业区域差异的成因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全勇 黄威义 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所 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乡镇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与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发展差距急剧扩大,其中乡镇工业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角色。本文试图对我国乡镇工业的三大地带差异进行系统的探讨,为控制进而缩小这种差异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三个地带划分为:东部地带包括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部地带包括黑、吉、蒙、晋、豫、鄂、湘、皖、赣;西部地带包括桂、云、黔、川、陕、甘、宁、青、新(未包括西藏)。

      一、8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乡镇工业的差异日趋扩大

      1.乡镇工业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乡镇工业迅速增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东部与中、西部乡镇工业差距日益扩大。1980年东、中、西三个地带乡镇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23亿元、132亿元、89亿元,东部与中西部乡镇工业总产值之差为102亿元。1993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带的乡镇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0830亿元、6704亿元、4243亿元,东部与中西部之差为9883亿元,14年间扩大了约100倍。绝对差距受到基值的影响,相对差距则排除了基值的影响,体现了区域发展速度的差异,因而更好地反映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80年代以来,三大地带乡镇工业的相对差异也日益扩大(见下表)。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字型”,区域差异的一般规律是先增大,后缩小,呈“倒U字型”。从1990年到1994年来看,东部地区乡镇工业发展速度为48%,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9.2%、16.5%,因此三个地带乡镇工业的区域差异尚未达到“倒U字型”曲线的顶端,将随贯性进一步扩大。

      三大地带乡镇工业的相对比值变化

      

      2.反映乡镇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尼系数逐渐增大

      以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以按农村人口平均乡镇工业总产值为对象,计算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在各地区分布基尼系数,可以比较有效地反映乡镇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程度及其趋势。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工业的基尼系数较高,而且不断增大,1980年到1993年乡镇工业的基尼系数依次为0.5677、0.6129、0.6245、0.6090、0.6225、0.6368、0.6406、0.6456、0.6499、0.6586、0.6599。

      3.乡镇工业差异对我国区域差异的贡献越来越大

      1980年东部与中西部工业生产总值的差异中只有8.02%是由乡镇工业提供的,1984年为22.5%,1990年为53.66%,1993年为55.89%。因此,乡镇工业的地带差异对我国区域的地带差异的贡献越来越大,且已超过了城市大工业的贡献。

      二、乡镇工业的地带差异的成因

      1.原始积累差异

      我国乡镇企业初期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剩余,后来才多样化。东部地区历来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1980年中、西部地区人均农业总产值分别只及东部的85%、65%。当中、西部地区农民还在为温饱困扰时,东部地区已经越过温饱的农业剩余,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结合在一起,对乡镇工业的起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农业剩余以乡村提留、农村存款、民间信贷等方式进入工业,例如无锡县农村工业创办时投入资金来源中乡村政府从农业提留中的拨款占84.9%,同时农村存款迅速增长,民间信贷,个人集资筹措的企业初始资金也增长很快。另外,作为乡镇工业前身的社队工业也是乡镇工业的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2.乡镇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差异

      (1)乡镇工业同城市工业的协作条件不同。我国乡镇工业大都技术层次低、规模小、与城市工业存在着垂直分工。乡镇工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协作配套服务,以及为城乡发展和生活所需要的,而受到条件限制在城市难以获得充分发展的产品。因此区域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城镇网络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乡镇工业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同内地比,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发达,相反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位置偏辟,交通不便,与城市工业联系弱。另外从城市工业的性质上看,中西部地区建立的一批现代化的大中型工业主要是国防工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它们的形成是在计划体制下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嵌入式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这些企业的原材料的供应,劳动力的招募,产品的分配大都在区外,有人称之为“孤岛式”工业,它的发展无法对周围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据有关研究,沿海地区乡镇企业从外部经济和企业联营中得益使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14%,而这两项因素却使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5%至10%。

      (2)外贸条件不同。东部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发展外贸起步较早,因此东部乡镇工业发展对外条件十分优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沿海地区乡镇企业也受到这个恩惠,例如通过与城市工业联营或直接与外贸公司挂勾扩大出口;由外贸部门进口原料,提供市场信息、样品,帮助引进新设备和适用技术,产品由外贸部收购出口;享受出口优惠政策等。因此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得天独厚的外贸条件,使之基本上垄断了乡镇工业的出口,1993年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出口额占全国乡镇企业出口的92.5%,中部占5.73%,西部占1.6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