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农场是我省建场较早,面积最大,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一家国营农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五三农场始终把市场放在第一位,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着眼,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保障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场经济发展的道路。 抓农业、抓经济首先必须抓好第三产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由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农产品卖难,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困难等等。面对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五三农场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作用,着力解决市场问题,并通过市场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他们认为,市场是生产和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经济发展的龙头。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流通环节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体现出经济效益。基于此,五三农场在发挥“农业国家队”统的优势的同时,开始探索以市场为导向,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建立了水果、养殖、棉花、粮油、蔬菜五大生产基地。将原来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了食品、养殖加工、棉花、粮油、医药等五大龙头企业。并通过狠抓第三产业,将相互脱节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这一机制成功的将产品优势转化成了商品优势,将资源优势变为了经济优势。实践证明了他们提出的“农业要走出农场,走进市场,在产加销一条龙上突破,提高一、二、三产业关联度,大力实施产业经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思路的正确,坚定了他们坚持市场第一,抓农业、抓经济必须抓第三产业的信念和决心。 抓第三产业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五三农场在进行农业产业化探索初期,就树立了强烈的市场意识。他们的“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方针,本身就是以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制定的。因为他们制定这一方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完成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所以,他们每建一个基地,每办一个企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市场问题。他们所建的基地,是有市场的基地,所办的企业,是有市场的企业。他们实施“南下北上搞访销,内外结合找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在北京、武汉、沈阳、哈尔滨、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开设窗口,与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建立了长期的贸易伙伴关系,开辟了较为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八五”时期,五三农场出口创汇交货值达8700万美元。 2.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三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工的生产积极性。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等问题又出现在承包户面前,困绕着他们。无所适从的农工们,只能以上一年的产品销售经验和周围农户种什么利大的实践来安排生产,往往是拽着市场的尾巴探求进入市场的门路,造成了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农工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小规模生产和经营,集体进入市场。但由于自身的局限,这种较低程度的组织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不强,农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护,急需农场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服务。这种自发行动及时提醒了农场领导者,为适应这一需求,农场及时将10个职能科室转变为服务性实体,将他们与农户捆在一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加强他们与农户的联系,使他们从市场、技术、信息、种子、化肥、农药、机械、水利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3.努力抓好生产基地和拳头产品。通过科技优势和名牌效应来加粗和延伸产业链条是很重要的。五三农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施“基地上档次,产品创名牌”战略。通过第三产业,联结市场和生产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粗产业链条,提高基地的档次;通过第三产业,为龙头企业和市场牵线搭桥,实施“名牌、精品”战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此外,他们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尽量延伸产业链条,获到较多经济效益。在基地开发建设上,他们对农户进行培训提高,让他们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了解行情;在产品的开发上,他们引进科学技术,实行科技嫁接、技术改造,并通过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知名度,创造出了如“太子”牌系列罐头、“味王”高级酱油、“奥其乐”鹿产品系列酒、“陈湾”活大猪、“金龙舒胆”冲剂等名牌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4.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和讲求规模效益。五三农场进行农业产业化探索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农户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矛盾。他们通过对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适度规模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等手段,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保护了农民自身的利益。而比较效益的提高和农工收入的增加,主要就是靠规模经营和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度规模经营是历史的必然。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实情进行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搞适度规模经营,在五三农场不是难事。较为困难的是怎样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将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面对这一问题,他们一方面通过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拓宽流通渠道,建立农贸市场和小型批发市场,强化服务措施,使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商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通过不断地提高产品的商品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