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段颖希 四川联合大学工商管理系

原文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改革开放以来,异军突起的四川乡镇企业生机勃勃、成绩斐然,对振兴四川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它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自1980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数由1980年的11.92万个增至1995年的252.45万个;企业总产值1980年为30.19亿元,到1995年已达5011.24亿元;企业职工人数由1980年的172.97万人发展为1995年的1150.72万人;企业销售收入1980年为10.68亿元,1995年已达4329.03亿元;1980年企业实现利润3.15亿元,1995年已达143.94亿元。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支援了农业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对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原有的许多优势正逐步退化或消失,企业竞争的对象、领域、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经营机制的优势逐步消失。乡镇企业素以灵活的经营机制著称于世,它之所以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靠的就是其经营机制的优势。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健全,乡镇企业灵活经营的优势正在失去,而其缺陷则突出表现出来:(1)企业产权模糊,(2)政企不分,企业缺乏独立的经营自主权,(3)企业经营管理粗放化。这些缺陷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严重障碍。

      2.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多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扶持乡镇企业,从税收、信贷等各方面对其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如对老、少、边、远地区企业和新办企业实行减免税收政策等,使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较之其它企业具有更为有利的政策优势。以往乡镇企业之所以活力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经济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已开始改变由企业所有制性质来制定企业政策的做法,对各类企业政策的差异逐渐缩小,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跨国集团化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局面初步形成。乡镇企业正因原有政策优势的逐步消失而步履维艰。

      3.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弱化。其原因有三:(1)企业低成本生产优势消失,增支减利因素明显增加。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料资源为乡镇企业低成本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还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为企业的成长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原材料价格上的差异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低成本生产已无法维持。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下,相当多的企业不能消化涨价因素,生产成本剧增。(2)产品技术含量低,低档低价、薄利多销的营销优势消失。大多数乡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社会消费需求层次不高的情况下,产品通过薄利多销还能迅速占领市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乡镇企业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技术产品少,普通产品多、名优产品少的产品结构,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在与同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及跨国公司的高技术名优产品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经济效益差。我省乡镇企业中小型居多、布局分散,85%的企业分布在自然村里,呈“两多两少”状,即劳动密集型多,技术密集型少;初加工产品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虽然企业从业人员已过1000万,但就单个企业而言,平均产值规模过小,1994年企业平均产值13.9万元,全省262.48万个企业中,乡村集体企业16.02万个,仅占企业总数的6.1%;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84个,在5000万元以上的115个。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143.94亿元,仅占当年营业收入的3.32%。市场经济愈发展,社会分工愈细,专业化要求愈高,小而全、小而散的乡镇企业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以至于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供求状况稍微有所变化,都使之压力重重。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竞争能力日益增强以及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难以同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抗衡。

      4.企业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许多企业从比较利益出发,对于利润高的行业竞相上马,造成重复浪费和生产布局不合理,导致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自然资源的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高度相似,不能突出区域特色。这种趋同化的产业结构,使得行业利润大幅度下降。当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时,很快在乡镇企业群体内形成该种产品生产能力急剧增长。

      5.资金短缺严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于信贷资金求生存谋发展;另一方面是乡镇企业自身积累低。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除了交纳各种国家税款和各项费用外,还要应付各种摊派,从而加剧了负债经营的倾向。

      6.企业职工素质低,缺乏人才。乡镇企业的职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技术素质差。1995年全省乡村企业职工467.27万,其中各类技术人员29.47万,占6.3%;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分别为1.03万、6.18万、22.26万,占乡村企业职工的0.2%、1.32%、4.76%。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加快的严峻形势,以及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

      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乡镇企业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能否准确地把握发展走势和机遇,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它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克服其不足之处。

      1.大力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组建企业集团。乡镇企业要有一个新的发展,必须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现阶段主要是进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搞好企业资产清理、评估、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股权或资产为纽带,积极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的企业集团,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对小而全、小而散的企业,采取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造,实行现有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是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或扩大建设规模的方式来实现的,实行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粗放经营的发展战略。由于国内国际市场商品竞争中心的转移——以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向以质量为中心的竞争,质量需求不断增长,质量差价不断扩大。正基于此,乡镇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少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路子,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以国内市场为主向以国内外市场并重的根本性转变,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朝阳工业”项目,大力开发高市场容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使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及组织结构目趋优化,以质量的提高带动数量的增长。

相关文章: